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爱是最妙的道】 一、爱的重要(1~3节) 二、爱的定义(4~7节) 三、爱的超越: 1.爱是永不止息,其他恩赐都必归于无有(8~12节) 2.常存的有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13节) 贰、逐节详解 【林前十三1】「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文意注解〕「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万人的方言』指地上人间各国的语言,不是没有意义的舌音;『天使的话语』指天使才会说,不是人所能说的。保罗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真的能说天使的话语,乃是用夸饰语法表示即使我们『若能』说天使的话语,这般无人能及的恩赐,仍然会有无用的时候。 「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鸣的锣,响的钹』发出声音却没有生命;这是说方言的真实写照。 〔话中之光〕(一)教会的功用在于恩赐(参林前十二章),教会的本质却在于爱。若没有爱为根基、为本质,恩赐越运用,教会的难处越增加。所以当使徒在十二章讲到属灵的恩赐,十四章讲到恩赐的运用,其间必须插上一段,讲到爱乃是『更大的恩赐』,爱乃是运用恩赐『最妙的道路』(参林前十二31)。 (二)恩赐是神给人的本事和才干,爱却是神的本质和生命。哥林多信徒最大的错误,是以说方言为衡量一个人的属灵生命,而不以他在实际生活上表现的爱心作标准。属灵的恩赐对教会原是有益处和必需的,然而若没有爱的管辖,一切的恩赐都毫无价值。 (三)爱赋与恩赐、才干的价值。富有口才和语言天才的人,虽然能说动听的话,也能说各种不同的语言,但若不是出于爱,便如鸣的锣、响的钹一样,没有甚么价值。所以我们要时刻在爱中说真理的话(参弗四15原文)。 【林前十三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 〔文意注解〕「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指有讲道的恩赐,能为神说话,将神的自己和有关神的事传讲给人。 「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各样的奥秘』指神深奥的事(参林前二10);『各样的知识』指属世和属灵的知识。这里也是用夸张的语调表示即使一个人拥有无穷的知识,仍有算不得甚么的时候。 「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全备的信』指无所不能的信心(参太十七20);『能够移山』指能够排除巨大如山的困难。 「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在基督徒中间,任何人若俱备前述三种才干:(1)先知讲道之能;(2)真理知识丰富;(3)全备的信心;便会认为是属灵伟人,而受众人的尊崇。但保罗说,若没有爱,便算不得甚么,意思是在神面前丝毫没有价值。 〔话中之光〕(一)人所看重的,神却不看重;神所看重的,属肉、属世的信徒却相当看重。求主给我们正确的眼光,能按神的看法来看待一切的人事物。 (二)恩赐、才干和信心并不就是『爱』;没有爱的人可以表现出非常属灵的外表,但却缺少属灵的实际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凭外表来判断属灵的事,而要凭爱、凭实际内容来判断。 (三)爱不是别的,正是那一位爱之神具体的出现丰满的基督(参约壹四8)。所以基督乃是运用恩赐的惟一途径,基督乃是一切恩赐的实际;无论是话语的职事──『万人的方言』、『天使的话语』(1节)、『先知讲道』,或是属灵的认识──『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或是『全备的信心』,或是最好的行为──『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3节),若没有基督作内容、作实际,仍是全然虚空──『算不得甚么』。哦,丰满的基督,乃是一切的价值! (四)有人说,若把本章里面所有的『爱』字,都用『基督』一词来代替,然后诵读全章经文,则全段的意义就更加清楚。 【林前十三3】「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文意注解〕「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赒济穷人』指物质的舍弃,但动机不是出于爱人如己,而是出于虚荣心,以吸引人的注意,博得人的称赞。 「又舍己身叫人焚烧」:『舍己身』原文是交出己身,即牺牲自己;『叫人焚烧』原文与『为要自夸』相近,故有谓为着虚荣而舍命。 「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保罗在本节的意思是说,物质的舍弃,甚至牺牲自己,这类崇高的品德表现,并不就等于『爱』。若非出于爱的动机,并不能加增我在神面前的益处。 〔话中之光〕(一)这里清楚点明,人的善行与神的爱乃是两回事。神的爱里必有善行,但人的善行并不一定出于神的爱。我们若追求神的爱,自然会有善行;我们若只追求善行,那最多不过和没有得救的道德君子一样,在神面前并无属灵价值。 (二)博爱精神和殉道精神并不一定是爱,惟独神自己才是爱的源头。施舍与舍己,往往会加增『我』的成分;只有出于爱的施舍与舍己,才会加增『主』的成分。 (三)1~3节给我们看见,不论我会说甚么,知道甚么,能作甚么,肯舍甚么,若没有爱,就都无用,与人仍旧无益,与己仍是算不得甚么。 (四)1~3节也给我们看见,今日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他们各有所宗:灵恩派重视说方言的恩赐,基要派重视道理、知识和信心,社会福音派重视舍己助人,然而若没有爱,全是虚空无益。 【林前十三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原文直译〕「爱有忍耐,又是慈仁;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虚荣,不夸张;」 〔文意注解〕「爱是恒久忍耐」:『爱』原文是神圣的、完全的爱,这爱就是神自己(参约壹四16);爱乃是神的生命在信徒里面,带着爱彰显在人身上。『恒久忍耐』原文意指长久忍受痛苦。 「又有恩慈」:『恩慈』原文意慷慨施出,这是神生命的表现。 「爱是不嫉妒」:『嫉妒』对别人高于自己的成就觉得不是味道。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自夸』原文用来形容吹气袋,故指骄矜狂妄地自我吹嘘,以贬低别人;『张狂』指自高自大。 〔话中之光〕(一)『爱是恒久忍耐,』神的爱与人的爱断然不同。人的爱是短暂的,有条件的,就是最高的父母之爱,仍然会因某种情形而改变;但神的爱却是恒久忍耐,祂爱我们到底,永不改变。 (二)爱能一面忍受别人无理的对待,一面却又慷慨的给予别人;这正是主耶稣待人之心,是圣灵九果之二(加五22),也是使徒保罗的 生活表现(参林后六6)。 (三)在教会生活中配搭事奉时,最需要的是爱心的恒久忍耐和恩慈相待;缺少了这个,就无法和谐配搭事奉。 (四)在配搭事奉中,各人恩赐种类不同,大小不同,因此极易产生嫉妒,然而『爱是不嫉妒』,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缺少爱。 (五)爱是不因别人属灵生命比自己长进,别人的恩赐比自己大而有嫉妒心,反而能为别人喜乐。 (六)自夸和自高自大乃是肉体的行为,只能激动更多的肉体,使肉体膨胀,伤害属灵的生命,毁坏神的教会。 【林前十三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原文直译〕「不作暗昧的事,不求自己的事物,不轻易发怒,不计算邪恶」: 〔文意注解〕「不作害羞的事」:『害羞的事』指不合宜或鲁莽的事;全句意即不作不合基督徒体统的事,亦即行事端庄、正经、不失礼。 「不求自己的益处」:原文是不求自己的东西,故指不坚持己意,或不求自己的权益;爱叫人行事不以自己为中心,只求使教会全体和别人得益。 「不轻易发怒」:『发怒』指爆发性脾气;指被人激怒的时候,能管住自己,又能顾到别人的感觉。 「不计算人的恶」:『计算』意指记在心上;人喜欢把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铭记在心,历久不忘。 〔话中之光〕(一)『不求自己的益处,』这正是爱的核心(参林前十24,33);信徒应当不自私,不求取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反之,却宁愿牺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二)爱是一种超越自私的行为:不要求优先,不求认可与赞赏,也不求别人的报偿,这便是爱在人身上的记号。 (三)『不轻易发怒,』人在盛怒中,往往不能客观地观察并处理事物;摩西在盛怒之下第二次击打盘石,以致被神责备,不能进到迦南地(民廿2~12),便是一大鉴戒。 (四)有一个最妙的道可以作为防患的,它对治疗易怒的脾气也是万无一失的,那就是保守自己常在不自私的爱中。 (五)『不计算人的恶,』如同主在十字架时为人祷告。在教会生中,难免有被人得罪的情形,但不可记别人的账,否则容易跌倒。『饶恕』(参太十八21~35)别人,要作到忘记别人所得罪的事。 【林前十三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原文直译〕「不在不义中喜乐,只在真实中喜乐;」 〔文意注解〕「不喜欢不义」:意指当别人作错事或走错路时,心中不会因而有任何的喜悦。 「只喜欢真理」:『喜欢』 原文为一复合字,意指一起喜欢,与人同乐;『真理』指有关神的事。对于一切因真理而生的善行、美德、美名和成就,都极为雀跃(参腓四8),绝不感到妒忌或因而自卑。 『不义』与『真理』是对立的;不义是出于撒但,真理是出于神。 〔话中之光〕(一)真正活出爱的人,必定弃绝一切不义的事,也为别人所行的不义感到难过。 (二)在争斗中的人,很喜欢见到对方的错处,揭发别人的私隐,然后加以排斥和攻击,这实在是有违爱心的表现。爱绝不会因别人的过错而沾沾自喜,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三)『爱』喜欢真理,不仅喜欢自己行真理,并且也为别人所行的真理感到高兴。 (四)『不义』的总和乃是撒但,『真理』的总和乃是神。爱乃是神生命的彰显,故不会因撒但的不义而觉得喜乐,却因神的真理而喜乐。 【林前十三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原文直译〕「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受;」 〔文意注解〕「凡事包容」:有三方面的意思:(1)如容器般广大的心,能将别人的侵犯包容、容纳起来;(2)如房顶般的将别人的过错遮掩起来;(3)又如房顶般的成为别人的遮蔽与保护。 「凡事相信」:『相信』指不怀疑,不猜忌;不但对神信靠,并且对人信任与接纳。 「凡事盼望」:指常存积极而正面的盼望,不以消极的看法和态度来对待任何人事物,不轻易放弃希望。 「凡事忍耐」:『忍耐』是军事词汇,指严守阵地。 〔话中之光〕(一)『凡事包容』。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四8);看见弟兄的弱点,不是把他暴露,乃是将他遮盖。我们常会在无意中把别人的短处揭露出来;但若活在爱中,就必会谨慎言行。 (二)『凡事相信』。信徒由于对神有深切的认识,知道祂的信实和大能,相信祂在任何人事物上都有美好的旨意,因而默然地等候神的工作。 (三)『凡事盼望』。不把盼望放在别人和自己身上;我们的盼望乃在于神。 (四)『凡事忍耐』。为着软弱、失败的肢体需长久祷告、等候和忍耐,直到神拯救他们。 (五)爱是舍己的,爱是为人的,就必脱不开忍耐,所以开头是『恒久忍耐』(4节),末后是『凡事忍耐』。 【林前十三8】「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文意注解〕「爱是永不止息」:『永不止息』原文指永远不贬值或跌倒;全句意指爱比一切存留得更长久,并且永远保有其地位。爱永不败落,永不衰残、永不消失、永不终止,就像神永远的生命一样,因为爱乃是神生命的彰显。 「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归于无有』意指废弃。 〔话中之光〕(一)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和知识,都是神作工、运行的凭借,并不是神生命的彰显,因此这些都是有时间性的,终必停止,终必归于无有。惟独爱是神生命的彰显,而神的生命既是永远长存,爱也必永远长存。 (二)『爱是永不止息』。命令的总归就是爱,将来恩赐与一切的总汇也就是爱;到将来完全的世代,只有这总汇的爱,要永远长流。 (三)没有甚么东西比爱长,因为先知讲道之能和说方言都停止了,爱还不止息,而且永不止息;没有甚么东西比爱阔,因为爱里有包容,凡事包容(7节),能遮掩许多的罪;没有甚么东西比爱高,因为爱上只能再加爱(参彼后一7),神的爱是上及诸天,在地上爱,在天上也爱;没有甚么东西比爱深,只有爱心能造就人,能深入人心。 (四)一切恩赐都是『有限』(9节),『终必停止…终必归于无有』;惟有爱的基督永远『常存』(13节)。『永不止息』。这说出基督乃是一切恩赐的终极目标。神是以基督为目标,而赐下众恩赐;当基督的丰满完全实现时,众恩赐的任务就达成了;最终存留的,不再是恩赐,惟独是丰满的基督了! (五)爱既是基督自己,所以4~7节就是爱的基督丰满的彰显。 【林前十三9】「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文意注解〕『有限』意指局部,部分。 〔话中之光〕在教会中不要凭着你有限的知识来批判并断案。 【林前十三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文意注解〕「等那完全的来到」:『那完全的』与9节的有限相对,又可译作『那成熟的』,与11节的孩子相对;『来到』指来世,国度时代的来临。 「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这有限的』指8节所题的先知讲道之能、说方言和知识,这些恩赐的程度、功用和价值都是有限的;『必归于无有』指当众人都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时,一切恩赐就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话中之光〕今世的一切若与来世作比较,在数量上,一个是有限,一个是完全(整全、全数);在质量上,一个是幼稚,一个是成熟。 【林前十三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文意注解〕「我作孩子的时候」:指信徒在今世活着的时候,因生命还不成熟,各方面的表现还很幼稚。 「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孩子的言语幼稚,思想浮浅,意念天真无邪。 「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既成了人』指完全时刻的到临(参10节);『丢弃』原文与『归于无有』(8节)同字。 〔话中之光〕(一)方言的恩赐不但是众恩赐中最小的恩赐,并且也如孩童所喜欢的事一般地幼稚,因此我们不该以说方言为追求的目标,而该追求生命的长大成熟。 (二)一切恩赐都是为着今世未成人的孩子,等到来世生命成熟,就不需要恩赐了。今日我们仍是属灵的孩子,所以对恩赐存着不成熟的看法,及至长大成人,自然就会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三)恩赐是孩子的事,不单说方言,就连先知讲道也是孩子的事,惟有凭爱心行事,才是成人的事。 (四)爱是神生命的彰显,因此追求爱,能帮助我们在生命里加速长大成熟;追求说方言的恩赐,无助于生命的长进,反而会使我们停留在孩提阶段。 【林前十三12】「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背景注解〕「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古时是用磨亮的金属(一般是铜制的)作镜子,它们所反映出来的影像,多是模糊不清的轮廓(参雅一23)。 〔文意注解〕「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对着镜子观看』也有解经家说是:经过窗户观看;而古时的窗户不是玻璃窗,故多少会妨碍人的视线,所看的事物会显得模糊不清,有如猜谜。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面对面』指敞着脸看见主的真体(参林后三18;约壹三2),对所有属灵的事物都有清楚的看见,不再模糊不清。 「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全知道』原文意为像我被主完全看透,故指像主全知一般。 〔话中之光〕(一)今天我们对许多属灵的事似知非知,且所知道的也极其有限,只有一点点残缺不全、片断的认识而已。但当主回来时,我们都要与主面对面,那时对于主和一切属灵的事,就会全面而透澈的认识了。 (二)我们最要紧的,还不是追求外面客观知识上的认识,而是借着天天与主面对面有亲密的交通,在里面对主有主观的经历与认识,这种经历与认识,才能帮助我们在生命里长大。 【林前十三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文意注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信』是接受属神的事物(约一12),并将它实化出来(来十一1);『望』是将信心所接受并实化的属神事物,作为我们忍耐、等候、追求的目标(罗八24~25);『爱』是在从『信』开始到实现『望』的过程中,实际地经历、享受并彰显信心所接受并实化的属神事物。 「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信、望、爱』这三样,爱是最大的理由有三:(1)爱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的根源(参7节);(2)信和望是属人的特质,爱是属神的特质;(3)爱是由信达于望的桥梁。 〔话中之光〕(一)信望爱是不能分开的,此三者是彼此相关相连的。我们整个属灵的路程都包含于其中。信是我们属灵路程的根基,望是这路程的荣耀目标,爱是我们在路程中一路上的供应,叫我们无论经历如何艰难,都能甜美往前,所以最大的是爱。 (二)爱不是人『作』出来的,爱乃是『活』出来的。爱的生命是在信徒的灵里,故凭这灵里的生命而活,自然就会结出爱的果子来。 (三)爱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参7节)。真实的信心与盼望,惟有在真实完全的爱中,才能找到其完全的境界。 叁、灵训要义 【恩赐与爱的比较】 一、有恩赐却没有爱,就算不得甚么(1~3节) 二、恩赐是暂时的,爱是永不止息(8节) 三、恩赐是有限的,爱是完全的(9~10节上) 四、恩赐必归于无有,爱要常存(10节下~13节) 【爱的本质】 一、爱的双面性: 1.被动与主动──恒久忍耐与恩慈(4节上) 2.对人与对己──不嫉妒与不自夸、不张狂(4节下) 3.不义与真理──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6节) 二、爱的四不(5节): 1.不作害羞的事 2.不求自己的益处 3.不轻易发怒 4.不计算人的恶 三、爱的四凡(7节): 1.凡事包容 2.凡事相信 3.凡事盼望 4.凡事忍耐 【爱的内容】 一、对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4节上,5节中,下) 二、对己──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轻易发怒(4节下,5节上,中) 三、性质──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6节) 四、范围──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7节) 五、时间──爱是永不止息(8节上) 【圣灵的九种果子(加五22~23)与爱的表现相对照】 一、仁爱──不嫉妒,不求自己的益处(4节中,5节中) 二、喜乐──只喜欢真理,凡事盼望(6节下,7节中) 三、和平──不计算人的恶,凡事包容(5节下,7节上) 四、忍耐──恒久忍耐,凡事忍耐(4节上,7节下) 五、恩慈──有恩慈(4节中) 六、良善──不作害羞的事,不喜欢不义(5节上,6节上) 七、信实──凡事相信,永不止息(7节中,8节上) 八、温柔──不轻易发怒(5节中) 九、节制──不自夸,不张狂(4节下)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哥林多前书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哥林多前书提要」结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