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三章拾穗 【撒下三1】「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日見衰弱。」 前章所記約押和押尼珥第一次交手雖暫時結束,但內戰並未停止。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掃羅家日衰,大衛家日強。――《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用一句話概括了一直持續的大衛家和掃羅家的對立和矛盾。兩個勢力的對比好像向我們顯明世上的國和神國之間的緊張和對抗,以及擴張和沒落。與神同在的國和人必然時常與世上的勢力處於緊張關係(彼前5:8,9)。藉著這樣緊張關係能夠使人得到信仰上的操練(太13:24~3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大衛在希伯侖做王七年零六個月,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候神,沒有主動進攻掃羅家,所以說是「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而不是「大衛家和掃羅家爭戰許久」。──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本節換一種說法,就是「被神廢棄的和被神揀選的爭戰許久。被神揀選的日見強盛;被神廢棄的日見衰弱」。雖然被神揀選必然得勝,被神廢棄的必然衰弱,但是這兩者暫時還要繼續相爭;正如在重生得救的人身上,也還會有「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加五17)。掃羅家和大衛家的爭戰可能持續了兩年,但在我們身上的屬靈爭戰卻是一生之久。願我們的屬靈生命都能「日見強盛」!──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1 人與人之間的爭端,往往起於眼前的得失,這種短視的眼光怎樣才可以突破?】 第二章所記載的事件發生以後,大衛家與忠於押尼珥和伊施波設的軍隊之間,就有了長期的戰爭,雙方都損失慘重,也動搖了國家的基礎。這場戰爭的興起是因為以色列與猶大都沒有看到神的異像,也忘記了神要他們定居在迦南的原意(參創十二7)是要他們趕出迦南人(參申七1~4)、遵行神的律法(參申八1),百姓沒有聯合一致完成使命,反而彼此爭戰。在你面對衝突的時候,先想想你與對方有沒有高過雙方歧見的共同目標。要放眼彼此共通的地方,努力解決爭端。──《靈修版聖經注釋》 【撒下三2】「大衛在希伯侖得了幾個兒子:長子暗嫩,是耶斯列人亞希暖所生的;」 ●「暗嫩」:字義是「有信心的」。 【撒下三2~5】雖然大衛的六段婚姻有助他與其它國家聯盟,但律法禁止以色列人這樣做(申一七17)。“暗嫩”悲慘的結局在第十三章有所描述,“押沙龍”的故事記載在第十三至十八章,“亞多尼亞”的叛亂記載在列王紀上第一章。“基述”。在加利利海的東北面。――《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本節至5節記敘大衛在希伯侖為王期間,其家庭人口日旺的情況。大衛在此城共生六子,出自不同母親,說明大衛在亞希暖和亞比該之外,又娶了四個妻子。 大衛的長子暗嫩因姦污同父異母胞妹他瑪而為其弟押沙龍所殺(十三29)。次子基利押下落不詳,可能早夭;《代上》叫他做但以利(三1)。三子押沙龍後來叛父被殺(十五~十八章)。他的母親瑪迦只見此處,聖經無其他記載。四子亞多尼雅曾圖取代所羅門繼承王位(王上一章)。五子示法提雅也無下文。六子以特念可能就是《代下》十一18所記的耶利摩,他的女兒嫁給了羅波安為妻。 摩西在昔日曾警告以色列人所立之王“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以免“心偏邪”(申十七17)。大衛和所羅門都未能遵守此例。從前面所記發生在他諸子身上的事,可證多妻貽害子女至深且大。――《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衛在希伯侖所生的兒子:大衛日後兒子的名單,見撒下5:13~16; 代上3:1~9; 14:3~7。――《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的妻子和子女們: 大衛在希伯倫統治的7年半中生了6個兒子,此後大衛在耶路撒冷統治的35年中又生了13名兒子,因此大衛共有19個兒子。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2~5此處的記載透露出大衛另外娶了四個妻子。此處記載家譜的目的,應該是要顯出大衛家平穩的成長,以對照掃羅家的動盪不安。 ◎2~5另外此處沒有紀錄米甲,可能是因為米甲沒有生小孩,或者因為此時米甲已經歸與別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3】「次子基利押(“基利押”歷代志上3章1節作“但以利”),是作過迦密人拿八的妻亞比該所生的;三子押沙龍,是基述王達買的女兒瑪迦所生的;」 大衛在希伯侖所生的兒子中,「長子暗嫩」(2節)、「三子押沙龍」(3節)和「四子亞多尼雅」(4節)後來都給他的家庭和國度帶來了大量的煩惱與危機。只有智慧的亞比該所生的「次子基利押」(3節)沒有陷入王位爭奪戰。──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除了和大衛在曠野患難與共的亞希暖、亞比該,大衛的其他四位妻子都是在希伯侖作王時新娶的。而外邦人「基述王達買的女兒瑪迦」(3節),更可能是一次政治聯姻。神早已警告以色列的王「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申十七17),但大衛在希伯侖等候神的過程中,卻漸漸偏離了神的話語,結果讓紛爭、結黨和嫉妒臨到了自己的家庭,也影響了神的國度。──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並沒有阻止這些事發生,而是允許大衛的肉體在七年半的等候過程中一點一點暴露出來;因為亞當的後裔若不吃點苦頭,總是學不到功課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利押」:字義是「如同其父」。不過聖經沒有記載此人的其他事蹟,可能很早就去世。 ●「押沙龍」:字義是「我父是平安」。 ●「基述」:是一個亞蘭城邦,位於加利利海東北。 ●「達買」:字義是「犁溝」。 ●「瑪迦」:字義是「壓制」。――《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4】「四子亞多尼雅,是哈及所生的;五子示法提雅,是亞比他所生的;」 ●「亞多尼雅」:字義是「我主是耶和華」。 ●「哈及」:字義是「歡慶的」。 ●「示法提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審判」。 ●「亞比她」:字義是「我父是露」。――《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4~5】所提的三個妻子未見於前文。――《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三5】「六子以特念,是大衛的妻以格拉所生的。大衛這六個兒子,都是在希伯侖生的。」 ●「以特念」:字義是「人民的利益」。 ●「以格拉」:字義是「少女」。――《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6】「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的時候,押尼珥在掃羅家大有權勢。」 伊施波設作王有名無實,事實上大權落在押尼珥手上。後者因而跋扈囂張。――《串珠聖經注釋》 押尼珥……大有權勢: 掃羅王國能持續維持其命脈,正是由於押尼珥的軍事力量,因此他掌握掃羅家的實權並不是件奇怪的事。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押尼珥在掃羅家大有權勢」(6節),原文是「押尼珥設法讓自己的勢力在掃羅家強大」(英文ESV、NASB、KJV譯本),表明伊施波設只是一個傀儡王(11節),大權逐步落到押尼珥的手中。因此,「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6節),實際上是因為押尼珥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有權勢」:「奮勇自強」、「使出力量」、「用力量」。此處有「設讓自己的勢力強大」的意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6~7 押尼珥的做法意味著甚麼?】與君王的妻妾同寢,就是宣告得到王位;臣僕這樣行,就表示不忠和叛國。由於伊施波設軟弱無能,押尼珥統管全國,所以他覺得與掃羅的妾侍同寢乃是合法合理的事,不過伊施波設已看出押尼珥的權力太大。――《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三6~11】押尼珥的囂張不只見於和掃羅的妃嬪同房(大有他也可稱王之勢,參三7;十六21),也反映在對伊施波設的態度上(完全未把他放在眼裡)。伊施波設生性怯懦,或已察覺押尼珥僭纂王位的打算,始加責備,押尼珥怒而倒戈。 “從但直到別是巴”指以色列全國(看士二十1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三6~39】掃羅家的沒落: 與大衛對立的瑪哈念的掃羅家經過兩個階段的過程急速沒落。第一階段是掃羅家的軍長押尼珥的死,第二階段是掃羅的繼承人伊施波設的死(4章)。詳細記述了第一階段,即押尼珥的被殺事件:①事件的起因,押尼珥和伊施波設因通姦事件產生不合(6~11);②事情的進展:押尼珥先派使者,然後親自訪問大衛,講明統一國家的意圖後就返程回去(12~21節);③事情的發生:正好從戰場上回來的約押叫回正要回去的押尼珥,並殺害他(22~27節);④事情的結局(3 :28~4:1);i.大衛哀悼押尼珥之死並舉行國葬,安撫民心(28~39節);ii.伊施波設和他的百姓聽聞押尼珥被殺,感到失望(4:1)。通過這些事情神甚至利用人的嫉妒、權力欲來成就擴張大衛王國的應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7】「掃羅有一妃嬪,名叫利斯巴,是愛亞的女兒。一日,伊施波設對押尼珥說:“你為什麼與我父的妃嬪同房呢?”」 “妃嬪”。女奴是主人的合法動產,而且通常要負責為他傳宗接代。在列王的時代,擁有妃嬪似乎是王室的特權。與王的妃嬪同房是叛國的行為,因為那在實質意義上就是爭奪王位(比較一六20,21)。――《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按當時的風俗,前王遺下的后妃會轉給其繼位人。押尼珥親近掃羅的妃嬪不獨道德上出問題,更含有篡奪君權的動機(參16:21; 王上2:22)。――《串珠聖經注釋》 利斯巴: 她曾是掃羅的妾,是很有思想,具有獻身精神的人(21:10~14)。你……為什麼同房呢: 伊施波設把押尼珥的通姦事件看作是窺探王位的叛逆行為。事實上擁有先王的妾的特權是只有次任王才有的慣例(16:21)。但從押尼珥表現出極度憤怒的行動來看(10節),可認為他沒有叛逆的意圖。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妃嬪」(7節)原文是「妾」,是指沒有嫁妝的女子。當時的風俗是後王繼承先王的妃嬪(十二8;十六21;王上二22)。因此,押尼珥佔有掃羅的妃嬪(7節),不只是道德的問題,更是對王位的威脅。──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妃嬪」:「妾」、「妃嬪」、「情婦」。是指沒有妝奩陪嫁的女子。 ●「利斯巴」:字義是「鋪好的路」,他是「亞摩尼」和「米非波設」的母親。 ●「愛亞」:字義是「獵鷹」。 ◎當時先王的妃嬪是由後王繼承 撒下 12:8 16:20~23 王上 2:13~25 都顯示這種風俗,因此此處押尼珥的舉動,也是「篡位」的表徵。――《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7與妃嬪同房】妾(和合本:「妃嬪」)是沒有妝奩陪嫁的女子,職務包括為家庭生兒育女。在王室中她們可能是次要政治聯盟的結果。由於妾是性伴侶,佔用父親的妾不單要負亂倫之名,更被視為試圖僭奪族長的權威。同樣繼承王位的人有時也會將上一任君主的妃嬪據為己有,從而奪取其權柄。以色列此時正值部落社會和王國之間的過渡時期,支持君王的關係網主要來自有權勢的宗室和家族。娶妻立妾是在各處地方拉攏支持的方法。富商、軍事領袖,甚至祭司家族,都能提供支援。──《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8】「押尼珥因伊施波設的話,就甚發怒,說:“我豈是猶大的狗頭呢?我恩待你父掃羅的家,和他的弟兄、朋友,不將你交在大衛手裡,今日你竟為這婦人責備我嗎?」 “我豈是猶大的狗頭呢?”即我豈是卑鄙的叛逆者呢?――《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猶大的狗頭」:七十士譯本沒有「猶大」。押尼珥的話表示他親近掃羅的妃嬪是小事,而他為掃羅家所立的功勞則是大事,伊施波設不應與他斤斤計較。――《串珠聖經注釋》 「狗頭」全本舊約惟獨在此出現這措詞。有關自比為狗的自貶語,可參看:撒母耳記上二十四14的注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我豈是猶大的狗頭呢: 這句話是“我是站在猶大一邊的狗頭嗎”的意思,或“難道我是不知無恥,站在你的敵人猶大一邊,該受藐視的人嗎”的意思。責備我嗎: 良心麻痹之人的話。這句話是伊施波設身為政權的掌權者,認為自己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正當的悖逆的想法。自從人起初犯罪,人就習慣於不看自己的缺點,而責備他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猶大的狗頭」(8節),意思是投靠猶大的走狗。──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狗頭」:「狗」表示卑賤、一文不值 撒上 24:14 ,「狗頭」指的可能是「比狗還不如」。 ●「我恩待」:原文是「我到今日一直恩待」。 ●「恩待」:「良善」、「慈愛」、「忠誠」。 ●「責備」:「定罪」、「刑罰」。由用詞看起來,押尼珥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被社會接納,但是他還是覺得伊施波設應該容忍他。 ◎此處已經可以看出押尼珥的悲慘下場是一個必然。因為押尼珥明知道神的心意,卻還是因為自己的私心決心要阻擋神。然後又不能控制自己的權力與慾望,做了不該做的事情,被指出之後,近乎耍賴的要求別人因為自己的功績容忍他的錯誤。 ◎我們自己會不會因為自己的貢獻大,就要別人容忍自己的無理要求?在教會與外面的組織中,這種「多奉獻多說話」的人造成的悲劇多不勝數。――《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8 押尼珥何以敢痛罵王?】押尼珥說“我豈是猶大家的狗頭呢?”,意味著“我豈是私通猶大的賣國賊呢?”他可能反駁伊施波設說他有篡位的圖謀,也可能是向伊施波設發怒,因為剛剛把他扶上王位,就受他責罵。在此以前,押尼珥已經看出難以阻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現在既對伊施波設發怒,就定計要將以色列國交給大衛。――《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三8~10】推卸罪的押尼珥。不顧自己的過犯,押尼珥卻發起怒來,擺出自己過去功績的同時,也把所有責任推給伊施波設。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9~10】「我若不照著耶和華起誓應許大衛的話行,廢去掃羅的位,建立大衛的位,使他治理以色列和猶大,從但直到別是巴,願 神重重地降罰與我。”」 “從但直到別是巴”。以色列從北至南的全地。參看撒母耳記上三章20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起誓 ...... 的話」:大概指大衛被膏立作王一事。(撒上16:1~3) 「從但直到別是巴」:參士20:1注。――《串珠聖經注釋》 押尼珥放言說與其被當作反叛,倒不如把全以色列歸向大衛手中。像這樣通過押尼珥突變的態度,可以發現他擁立伊施波設建立政府,不是因為他的愛國之心或出於對掃羅王朝的忠心,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押尼珥要以高度的政治手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和地位。但他的這些計畫在約押的手中落了空(27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押尼珥既然能說出「耶和華起誓應許大衛的話」(9節),表明神揀選大衛的事已經廣為人知,押尼珥完全知道神的旨意是什麼,但卻不願意順服接受。我們也常常落在這樣的愚昧中,不是不知道神的旨意,而是不願意去行。──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從但直到別是巴」(10節),代表以色列從北至南的全地。──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9~10咒詛程式】這個程式在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十分普遍,通常出自王族口中。路得在路得記一17使用這程式,是個例外。這程式在阿拉拉赫和馬里文獻中也有出現。押尼珥沒有說明神會怎樣做。由於這一類的誓言通常包括肢解祭牲的儀式,一般假定這人是自招肢解之咒。──《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9~10押尼珥轉移王位】上文二章9節的注釋已經提過,在這臨時政府中,伊施波設大概只是傀儡王,押尼珥才是手握實權的人。軍隊若是效忠押尼珥,押尼珥一旦變節,伊施波設就會無人保護。押尼珥大概還能成功地改變依然臣服掃羅王朝之北方支派的效忠對像。──《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11】「伊施波設懼怕押尼珥,不敢回答一句。」 【撒下三12】「押尼珥打發人去見大衛,替他說:“這國歸誰呢?”又說:“你與我立約,我必幫助你,使以色列人都歸服你。”」 押尼珥派人見大衛,從他問“這國歸誰呢?”和接上所說可以幫助大衛取得全以色列的歸服看,他儼然認為自己控有全國。他要大衛答應和他立約,或因他曾另外立王,須確保歸順後不予報復。大衛答應了,但條件是將前妻米甲歸還。大衛和米甲的婚姻本為掃羅安排。大衛逃亡時,掃羅把女兒米甲給了帕提為妻(撒上十八20;十九11~17);更可能是他可以掃羅駙馬身分,成為掃羅家的人,取得效忠掃羅諸支派及臣民的擁護。 大衛將歸還米甲的事向伊施波設直接提出,等於公開他與押尼珥之間的約定,成為雙方正式協議。――《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立約」:大概包括保證既往不咎,並給予厚待。――《串珠聖經注釋》 這國歸誰呢: 這句話隱含雙重意思:①“全以色列的領土是大衛的”;②掌握掃羅王家所擁有的領土的人就是我押尼珥,即押尼珥強調了為了順利達成統一王國,必須需要自己協助的現實。其實他是沒有理解賜給大衛王權的神的旨意,以自己為中心,企圖左右以色列命運。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這國歸誰呢」,意思是押尼珥自認為是北方十一個支派的控制者,並不是真心順服神的旨意、把國交給大衛(18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及至時候滿足」(加四4),神會親自把國度交給大衛,但現在押尼珥卻出於自私的動機,說「你與我立約,我必幫助你」,就像撒但要把「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太四8)都賜給主耶穌一樣。過去伸出肉體的手阻擋大衛的是他,現在伸出肉體的手來「幫助」大衛的也是他。──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神絕不允許大衛靠著押尼珥的幫助登上以色列的寶座,以致把榮耀歸給人。無論是大衛、基督還是今天的信徒,通向寶座都必須經過十字架的道路,沒有任何其它的捷徑。人所高舉的,神必降卑(雅四6;彼前五5);只有神所升高的(雅四10;彼前五6),才能「使榮耀歸與父神」(腓二11)。──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人」:「使者」,原文的型態是複數,表示不只一個使者。 ●「國」:「土地」、「疆界」。――《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2~16】大衛和押尼珥協商的意思: 押尼珥和大衛的一次幕後協商:
對伊施波設的責備大大發怒的押尼珥向大衛派密使講明自己要幫助大衛的意圖,探聽大衛的反應。在這個協商中,大衛作為先決條件提出歸還自己的第一個妻子米甲,押尼珥無條件接受並迅速履行。通過這次的協商我們可以看出:①大衛為確保自己失去的權力和以色列王位繼承的正統性(與掃羅的女兒米甲的重新結合,表示自己與掃羅家無怨恨,有名份作為掃羅的繼承者);②
相反押尼珥卻期望,與將要倒下的掃羅家決別,並要在大衛手下確保自己的位置。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13】「大衛說:“好!我與你立約。但有一件,你來見我面的時候,若不將掃羅的女兒米甲帶來,必不得見我的面。”」 大衛希望取回他的妻子(“掃羅的女兒米甲”),為的是使自己更有權要求繼承掃羅的王位。――《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索回妻子米甲實在有政治作用:表明他與掃羅家並無怨恨,使以色列人更信任他和接納他。――《串珠聖經注釋》 米甲帶來: 理由是:①對救自己性命的過去戀人的情分(撒上18:20;10:11~13);②洗去妻子被奪事件的恥辱(撒上25:44);③迎娶掃羅的女兒來取得親掃羅家的好感,順利接管王權。律法禁止與一次離婚的妻子再結合(申24:1~4) 。但大衛不是自願拋棄米甲,實際上兩人之間也並沒有正式成立離婚(撒上19:11~17)。 【撒下3:15】伊施波設還未察覺押尼珥的陰謀,只是為了解除這個危機而爽快地答應了大衛提出的條件。――《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等候神的功課是不容易的,神已經叫「大衛家日見強盛」(1節),但大衛在希伯侖等候了七年半,卻等得有點焦急了。所以大衛不但同意與背叛掃羅家的押尼珥「立約」,而且要求索回他原來的妻子「米甲」,可能是想以掃羅女婿的身份來繼承他的王位,也可能是想表明與掃羅家並無怨恨,使北方十一個支派更容易接納他。──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押尼珥的建議似乎正好成全神的旨意。我們也常常這樣自欺欺人,以為只要「萬事都互相效力」(羅八28),達到目的就可以了,卻忘了只有「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才能叫「榮耀歸給祂」(羅十一36)。大衛在押尼珥的建議面前也心動了,開始順水推舟地想「推動」神的計畫。這正是神所等候的那一刻:從地上看,是大衛等候了七年半,等著神成就祂的應許;從天上看,卻是神等候了七年半,等著押尼珥引動大衛隱藏在深處的肉體,好施恩給祂所揀選的人(賽三十18)。──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
米甲是掃羅的次女,大衛得回米甲,就有了掃羅王女婿的身份,這樣就可以有繼承掃羅王位的合法地位。 3:14 中大衛似乎是透過伊施波設取回米甲,不過我們很合理可以想像押尼珥在掃羅王朝中如何發揮影響力,讓這事成就。 ◎大衛討回米甲的事情,似乎是違反 申 24:1~4 要求前夫不可娶回另嫁的妻子,但大衛並沒有休棄米甲,且當時的風俗是丈夫如果因為被放逐或其他理由被迫離開家庭,當他返回家園時,是可以討回妻子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3~14米甲的地位】上文三章7節的注釋經已指出,內宮是在國內國外建立支持基礎的公認方法。身為掃羅女兒的米甲對於試圖承襲掃羅王國的大衛來說,能夠代表一定程度的正統性。古代的法律(可見於漢摩拉比、埃施嫩納,和中亞述的法律)規定被武力逐離家門的人,歸回時可以收回妻子。即使在妻子改嫁(有時是維生所必須)生育之後,他依然保有這權利。──《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13~14 事隔多年,髮妻已為人婦,大衛為何還要討回米甲?】大衛奮勇作戰立下功勳,他殺死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後,掃羅便將女兒米甲嫁給他作為獎賞(參撒上17:25;18:24~27),後來因掃羅的嫉妒惱怒,又將女兒從大衛家奪回,強迫她改嫁給帕提(參撒上25:44)。現在大衛要得回妻子,然後才與北方的支派和談。大衛也許仍然愛米甲(不過在6:20~23之中,卻記載他們意見相左),也可能是他認為以掃羅女婿的身分,更適合作全以色列的王,而且可以消除掃羅家的敵意。帕提只是因掃羅的嫉妒而被捲入漩渦中的犧牲品。――《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三14】「大衛就打發人去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說:“你要將我的妻米甲歸還我,她是我從前用一百非利士人的陽皮所聘定的。”」 「大衛就打發人去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說:“你要將我的妻米甲歸還我,她是我從前用一百非利士人的陽皮所聘定的。”」 「一百陽皮」這是大衛為米甲所下的聘禮(見:撒上十八25)。殺死一百非利士人的功績,證明他是有價值的軍事盟友,有資格成為王室的姻親。──《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一百非利士人的陽皮」: 撒上 18:25,27 記載大衛拿出兩百陽皮。――《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5】「伊施波設就打發人去,將米甲從拉億的兒子她丈夫帕鐵那裡接回來。」 ●「拉億」:字義是「獅子」。 ●「帕鐵」: 撒上 25:44 作「帕提」, 撒下 21:8 米何拉人巴西萊亞得列。「帕鐵」字義是「神拯救」,「帕提」字義是「我的拯救」,兩者差異不大。 撒下 21:8 的米甲應該是「米拉」撒上 18:19 的錯誤。――《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6】「米甲的丈夫跟著她,一面走一面哭,直跟到巴戶琳。押尼珥說:“你回去吧!”帕鐵就回去了。」 巴戶琳為從便雅憫支派業地去希伯侖的最後一城。帕鐵與米甲伉儷情深,在此生離死別。――《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巴戶琳」:近耶路撒冷,大概是途中最後一個便雅憫人村莊(參串20)。――《串珠聖經注釋》 「押尼珥說」(16節),表明歸還米甲的事完全是押尼珥一手操辦的,伊施波設只是無奈地執行。──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巴戶琳」(16節)位於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可能是路上的最後一個便雅憫村莊。──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要回自己所聘定的妻子米甲,好像很有道理。律法規定前夫不可娶回離婚另嫁的妻子(申二十四1~4),但大衛並沒有離婚,好像只是打了律法的擦邊球;但拆散一個相愛的家庭(16節),並不能榮耀神。──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巴戶琳」:字義是「年輕人的村莊」,是便雅憫地的村落,在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可能是路上最後的一個便雅憫村莊。 ●「你回去吧」:原文是命令句「去,轉回去」。 ◎顯然帕鐵相當愛米甲,所以會一路哭泣跟隨,不過形式比人強,押尼珥還是把帕鐵趕走。――《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7】「押尼珥對以色列長老說:“從前你們願意大衛作王治理你們,」 ◎ 3:17 顯示押尼珥清楚知道以色列人也希望大衛統治,但之前他就是拒絕這種想法,強要讓掃羅王朝繼續下去(其實是他自己想掌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7~19】押尼珥為大衛奔走遊說以色列人,對掃羅所屬的便雅憫支派更要多下工夫,因為這支派勢必擁護伊施波設。――《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三17~19押尼珥的外交】押尼珥如今成了大衛王國的代表。他不但計畫自己變節,更同時帶來北方各支派。支派性的決定是由召集一起的長老作出的。他特地親訪便雅憫支派的長老,一方面是因為他本人是便雅憫支派的首要領袖,但更重要的,卻是因為掃羅出自便雅憫支派,因此便雅憫支派最是忠於掃羅及其子孫。──《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17~21】從押尼珥對以色列眾長老說的話,可知當日擁戴伊施波設為王的人的確不多,也許只有掃羅自己所屬的便雅憫支派和一直忠於他的基列雅比人。押尼珥遊說各支派領袖同擁大衛為全以色列的王,然後攜同一個代表團來見大衛並立約。――《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三17~30】大衛和押尼珥的協商結果: 押尼珥履行大衛提出的協調條件後(13~16),親自訪問大衛促成二次協商。這次協調以大衛的智慧(20節)取得成功,因此大衛的統一王國的實現已近在眼前。但局勢差點被意外發生的押尼珥被殺的意外事件(27節)而遭破壞 。如此,促進的事看似成功,但很多時候因突發事件成了泡影。我們應認識到,不論人的奸計和過犯如何,神的計畫總會毫無差錯地成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18】「現在你們可以照心願而行,因為耶和華曾論到大衛說:‘我必藉我僕人大衛的手,救我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和眾仇敵的手。’”」 耶和華……說: 這裡押尼珥談論的內容,聖經上並沒有說神直接對大衛說的話。,這可能是當時廣為流傳的關於大衛預言的傳言。如果押尼珥相信這傳言的話,那麼到現在為止,他包庇伊施波設維持瑪哈念政府是主動抵擋神旨意的行為。像這樣沉迷於自己的名譽和利益的人是機會主義分子,得不到他人的信賴。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從前你們願意大衛作王治理你們」(17節),表明掃羅在基利波戰死後,以色列人曾希望由大衛做王,但押尼珥拒絕了他們的要求,打著忠於掃羅的旗號來掩蓋自己的野心。現在他卻說:「你們可以照心願而行。因為耶和華曾論到大衛說……」(18節),又是打著順服神的旗號來掩蓋自己的背叛。活在肉體中的人也和押尼珥一樣,雖然知道神的旨意,但不合自己心意的時候,就找出貌似合理的藉口來偏行己路;合乎自己心意的時候,就高舉神的大旗,顯得自己特別屬靈。──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現在你們可以照心願而行」:原文是命令句「現在做吧」。 ◎
3:18 押尼珥把自己的意圖隱藏在神的預言之下。不過由於掃羅也是便雅憫支派的人,所以 3:19 掃羅特別告訴去告訴便雅憫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19】「押尼珥也用這話說給便雅憫人聽。又到希伯侖,將以色列人和便雅憫全家一切所喜悅的事說給大衛聽。」 掃羅是便雅憫人,便雅憫支派「向來大半歸順掃羅家」(代上十二29),所以押尼珥要親自「用這話說給便雅憫人聽」(19節)。押尼珥看起來是為了神的旨意而奔忙於北方十一個支派之間,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熱心。屬肉體的事奉都有相同的特點:看起來是為了滿足神,實際上是為了滿足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19 長老們為甚麼支持押尼珥的行動?】掃羅、伊施波設、押尼珥都屬於便雅憫支派,這支派眾長老支持押尼珥把國交給大衛,他們很可能捐棄支派的成見和嫉妒心,一心想要國家統一。――《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三20】「押尼珥帶著二十個人,來到希伯侖見大衛,大衛就為押尼珥和他帶來的人設擺筵席。」 大衛擺設的筵席表示結盟的確立(創26:28~31;31:33~3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20~21押尼珥與大衛的協議】重要契約締結時,典型的作法是立約各方共用筵席,慶賀剛剛圓滿結束的法律協議。與押尼珥同行的二十人可能是以色列中有勢力宗派的代表,和一小群扈從的高級軍官。──《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21】「押尼珥對大衛說:“我要起身去招聚以色列眾人來見我主我王,與你立約,你就可以照著心願作王。”於是大衛送押尼珥去,押尼珥就平平安安地去了。」 以色列眾人……立約: 指王正式即位的儀式(5:1~3;撒上11:15)。雖然按照大衛和押尼珥的協商,名義上已形成了全以色列的統一,押尼珥和長老們也必須發誓要順從大衛,但此事因押尼珥突然被暗殺而暫時延期了(27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22】「約押和大衛的僕人攻擊敵軍,帶回許多的掠物。那時押尼珥不在希伯侖大衛那裡,因大衛已經送他去,他也平平安安地去了。」 顯然大衛安排不讓約押與押尼珥這兩個死對頭碰頭,以免破壞了與押尼珥的協議。――《串珠聖經注釋》 「約押和大衛的僕人攻擊敵軍,帶回許多的掠物。那時押尼珥不在希伯侖大衛那裡,因大衛已經送他去,他也平平安安地去了。」 「攻擊、劫掠」無論是雇傭兵、被征入伍者,還是正規軍中的職業軍人,都視掠物為當兵薪酬的一部分(如侍者視小費)。有時攻擊的是軍事目標(擴張領土或控制商道等),有時則旨在打擾敵方,同時為士兵爭取額外薪酬。由於大衛並無資金經營政府或軍隊,劫掠可能是軍糧的惟一來源。──《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學者們認為在大衛和押尼珥的協商進展過程中,把在基遍戰鬥的約押派去戰場絕不是偶然事件,是大衛故意使約押遠離希伯倫,試圖要進行協商。理由為:①為抵制約押擁有過分強大的勢力(39節),排除與押尼珥協商時約押的干涉 ;②為了提前防止約押、押尼珥兩人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許多的擄物: 約押分明不是為擊退來攻擊猶大的敵人而出征,而是以掠奪邊境地區為目的(撒上27:8~1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押尼珥恰好在約押回來之前離開(22節),很可能不是一個巧合,而是大衛刻意安排避免這兩個死對頭碰面,以免破壞了與押尼珥的協議。──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大衛可能特別安排約押和押尼珥不要見面,以免破壞與押尼珥的協議。――《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22~25】約押聽見大衛讓押尼珥平安回去,頓生疑心。他和押尼珥有過一場血戰,其弟亞撒黑且死於押尼珥之手。其次,他害怕以押尼珥的能幹不難取得大衛的信任,影響到他的職位。他一面在大衛前詆毀押尼珥,一面瞞著大衛去把押尼珥追回來,然後用不正當手段把他殺害(27節),此種行徑為律法所不容。希伯侖為一逃城(書二十一13),是不許報仇殺人的地方(民三十五22~25);何況約押之弟的被殺是在戰場上,約押偷襲殺人以復仇,尤其不義。大衛咒詛約押,須承擔一切後果(28~30節)。另參《王上》二5.
――《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三22~30】押尼珥之死: 約押殺害押尼珥的動機是對亞撒黑之死的報復。(27,30節)。但這只是在表面上的理由,實際上約押好像考慮到了這個協商實現時,自己作為軍長的地位將不穩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23】「約押和跟隨他的全軍到了,就有人告訴約押說:“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來見王,王送他去,他也平平安安地去了。”」 約押恰好在押尼珥離開時趕到,絕不是一個巧合,而是神允許約押不早不晚,偏偏在這個時候回來,並且聽說了此事(23節)。因為神不允許押尼珥用人的政治手段來成就神的旨意,也不允許大衛靠著不合神性情的方法坐上以色列的寶座、「照著心願作王」(21節)。因此,神一面允許押尼珥與大衛的政治手段幾乎要成功,一面允許約押在關鍵時刻出現,破壞了他們的籌算。──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24】「約押去見王說:“你這是作什麼呢?押尼珥來見你,你為何送他去,他就蹤影不見了呢?」 ●「你這是做甚麼呢」:這是約押對大衛的指責而非詢問。 【撒下三25】「你當曉得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來,是要誆哄你,要知道你的出入和你一切所行的事。”」 曉得……誆哄你: 約押為了瞭解押尼珥的訪問目的,向大衛指明押尼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是無恥之人,他來的目的絕對是為了誆哄你。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約押和押尼珥一樣,也是屬肉體的。他義正言辭地指責大衛,表面上是為大衛好(25節),實際上是出於自己和押尼珥之間的私人恩怨。──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26】「約押從大衛那裡出來,就打發人去追趕押尼珥,在西拉井追上他,將他帶回來。大衛卻不知道。」 「約押從大衛那裡出來,就打發人去追趕押尼珥,在西拉井追上他,將他帶回來。大衛卻不知道。」 「西拉井」這個綠洲的傳統大概位置是在希伯侖以北約兩哩之處。──《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約押招回押尼珥是假借大衛之名。約押假借大衛有話還沒對押尼珥說完的樣子,不讓人懷疑地使押尼珥回到希伯侖。西拉井位於希伯侖以北約4km的地方,據說這裡是大商人們的住處。押尼珥可能在這裡一邊休息一邊等待適合行軍的傍晚的時間,這時遇到了約押所派來的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西拉井」:字義是「迴轉井」。位於希伯崙北方3公里左右。――《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27】「押尼珥回到希伯侖,約押領他到城門的甕洞,假作要與他說機密話,就在那裡刺透他的肚腹,他便死了。這是報殺他兄弟亞撒黑的仇。」 約押謀殺押尼珥是為了報復,因為押尼珥在戰爭中殺死了亞撒黑(二23)。――《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城門的甕洞」:即城門洞口。城門是交通繁忙的地點,約押刺殺押尼珥可能是在城門旁隱蔽的地方。 約押這樣做實在一舉兩得,不獨可以為弟報仇,而且除去對自己軍事領導地位的威脅。――《串珠聖經注釋》 「西拉井」(27節)意思是「回轉井」,在希伯侖北方約3公里。押尼珥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被追上了。──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城門的甕洞」(27節)原文是「城門的中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城門的甕洞」:原文是「城門的中間」。 ●「報殺他兄弟亞撒黑的仇」:參考 2:23 。不過亞撒黑的死亡乃是戰爭的結果,這種情形下好像也沒有報血仇的義務,因此有人認為這可能也是約押為了要除去前途上的障礙才殺掉押尼珥。――《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28】「大衛聽見了就說:“流尼珥的兒子押尼珥的血,這罪在耶和華面前必永不歸我和我的國。」 約押輕率魯莽的行動,使本可順利統一全國的計畫陷入危機,眾民難免以為此事一定出諸大衛授意。大衛立即採取行動:1,咒詛約押,痛責其非(28~29節);2,責成約押為押尼珥舉哀(31節);3,親自參加喪禮、禁食(31,35節),並厚葬押尼珥(32節)。國人這才知道殺押尼珥並非大衛的主意(37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撒下三28~29】約押為弟報仇殺人是不合理的,因為押尼珥殺亞撒黑是出於自衛。約押殺人罪不可赦(參1:16),應受咒詛:他的後代不是患上不潔之症(「患漏症」;「長大麻瘋」)、終身殘廢,便是不得善終或飽受饑餓之苦。――《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一接到押尼珥被殺的報告,即刻宣佈自己與此事絕對無關。為了表明自己對此事的清白,並咒詛約押,願神公義的審判和報應臨到約押和他的家。同時,大衛沒能即時處罰約押有如下理由:①作為軍長,約押有強大的勢力
;②擔心處罰他時,會發生猶大支派的內亂 ;③要統一全以色列,需要像約押那樣的勇將。後來,大衛向所羅門留遺言,處罰(王上2:5~6)一直未悔改,繼續對王國有叛逆行為的約押(20:9~1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屬靈的事情,不僅要符合神的目的,更要符合神的性情。凡是與神的性情不配合的,一定不合神心意的。合神心意的王必須按著神的方法登上以色列的寶座,所以神不允許人的政治手段成功,在這個關鍵的時刻讓押尼珥被約押所殺。而約押使押尼珥的計畫落了空,雖然用「人的忿怒」(詩七十六10)成就了神的旨意,但他的動機、目的和手段全部不對,所以他還是要承擔自己的罪,後來被大衛遺命所羅門除掉(王上二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28~39】大衛表明與押尼珥之死無關:事實上,約押殺押尼珥大大破壞了大衛成為以色列王的計畫。大衛為讓全國知道暗殺押尼珥並非他的主意,便為他舉行隆重的喪禮。――《串珠聖經注釋》 約押憑血氣復仇的行為,使大衛「照著心願作王」(21節)的計畫徹底破產,也使大衛的好名聲受到了威脅,所以大衛立刻表白自己與此事無關(28節)。以大衛一貫的精明(撒上二十二22),不會想不到約押會幹出衝動的事,但他卻沒有事先勸阻約押,因為他不敢得罪掌握軍隊的約押兄弟(39節)。大衛一旦開始倚靠押尼珥的勢力,就會擔心失去約押的勢力;人一旦開始倚靠勢力,就會被勢力所轄制。──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29】「願流他血的罪歸到約押頭上和他父的全家;又願約押家不斷有患漏症的,長大麻風的,架拐而行的,被刀殺死的,缺乏飲食的。”」 從大衛說出那樣強烈的咒詛可見,他認為約押的行動一點也不合理。希伯崙——約押殺死押尼珥的地方——是一個逃城(書二一13),在那裏,即使是報血仇者也不能在未經審訊之下把殺人者殺死(民三五22~25)。“架柺而行的”。更可作:握住捲線桿的。即適合做女性工作的人(柔弱、女人氣的)。――《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架拐而行”亦作“手扶紡錘”,指約押後人無丈夫氣慨,只堪擔當女人工作。――《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患漏症(希伯來文“流”之意)也譯為“漏症”(利15:21)。據推斷此病的症狀類似於痢疾。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架拐而行」(29節),現在根據烏加列和亞喀得文獻譯為「抓住紡錘」(英文ESV、NASB譯本),意思就是「失去男性的地位,只能做女性的工作」。約押的兄弟亞比篩也參加了暗殺押尼珥的陰謀(30節),所以「他父的全家」(29節)都被包括在大衛的咒詛中。大衛的咒詛如此嚴厲,表明他對自己的計畫失敗非常憤怒。──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患漏症的,長大痲瘋的」: 利 13:1~15:33 這樣的病症是不潔淨的病症。 ●「架枴而行」:原文是「抓住紡錘」,意思就是「只能做女性紡織工作」。 ◎其實約押家族是大衛姊姊的家族,大衛這樣咒詛,表示他真的對這樣的罪行非常憤恨。――《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29咒詛約押一家】大衛所宣告之咒詛的範圍十分廣闊。第一個咒詛(漏症、大痲瘋)所牽涉的是最嚴重、最令人羞恥的疾病(進一步細節,見:利十三的注釋)。第二個咒詛意思最為難解。新國際本與和合本譯作「拐」的字眼,現時按照烏加列和亞喀得文獻顯明是指紡紗用的「紡錘」或「繞杆」。本節所用的措詞普遍用來描述做粗重工作的婦女。赫人士兵若是背誓就會失去男性地位,誓言描述這懲罰的方法,就是違者要手執紡錘和鏡子。換言之,這是以絕後咒詛約押一家。第三個咒詛是橫死,第四咒詛則是缺乏或饑荒之災。──《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三29 大衛因何震怒,以致詛咒約押?】 大衛說,約押的後裔必不潔淨、不健康並且貧窮缺乏。他為何這樣嚴厲地咒詛約押呢?他為押尼珥的死而惱怒,是因為:(1)他痛失一位能征善戰的軍事英才。(2)他想表明謀殺押尼珥的罪責在於約押,不在於他自己。(3)他作以色列全族之王已經在望,他要招降北方眾支派,押尼珥本是個關鍵的人物,現在押尼珥的死可能令內戰死灰復燃。(4)約押破壞了大衛保護押尼珥的約定。約押謀害人,破壞了大衛的計畫,而這罪魁禍首竟是大衛的元帥,難怪大衛如此震怒!──《靈修版聖經注釋》 【撒下三30】「約押和他兄弟亞比篩殺了押尼珥,是因押尼珥在基遍爭戰的時候,殺了他們的兄弟亞撒黑。」 表明約押的弟弟亞比篩也與押尼珥被殺的事件有關。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亞撒黑之死是發生在「基遍爭戰的時候」(30節),押尼珥出於自衛才勉強殺了他(二20~23)。約押卻在希伯侖這座逃城裡(書二十7)公然謀殺押尼珥,不但是為弟弟報仇,而且除去了對自己元帥地位的潛在威脅。──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31】「大衛吩咐約押和跟隨他的眾人說:“你們當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大衛王也跟在棺後。」 大衛可能穿著王服「跟在棺後」(31節),所以被稱為「大衛王」(31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押尼珥是約押殺死的,但大衛卻要求約押要「披麻帶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31 大衛的哀哭意味著甚麼?】大衛跟在靈柩後面哭,表示喪禮由他主持。――《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三31~39 讓兇手為受害人哀哭,大衛此舉的用心是──】大衛吩咐約押為押尼珥哀哭,可能由於很少人知道真兇正是約押,而且大衛也不想再惹麻煩。如果他真是這麼考慮的話,大衛就是看堅固國位重於秉行公義了。――《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三31~39】大衛為押尼珥作哀歌。介紹大衛為押尼珥舉行葬禮時放聲哭泣(32節),作哀歌(33,34節),並禁食(35節)哀悼。這樣的葬禮等於國葬,大衛周到地安排一切,甚至讓殺死押尼珥的約押也參加葬禮。同時,押尼珥被殺事件完全可以把大衛捲入政治上的困境。弄不好會使不信任大衛勢力的北方支派的人,加入伊施波設一方。假如伊施波設沒有被兩個機會主義分子(4:2,5)殺害的話(4:6~7),勢態肯定會往對大衛非常不利的方向展開,大衛對押尼珥的葬禮花盡心思,正是因為擔心這些事情發生。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押尼珥明明是約押謀殺的,大衛卻要求約押「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31節),掩蓋了謀殺的事實。大衛又將押尼珥葬在京城希伯侖,「為押尼珥舉哀」(33節),這些動作都可以使以色列人相信「殺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並非出於王意」(37節),消除北方十一個支派的敵意。──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聖經記錄了大衛七次哀哭(撒上二十41;三十4;撒下一12;三32;十二21;十三36;十八33),只有這次「在押尼珥的墓旁放聲而哭」(32節)最可疑。大衛的哭是像迦特一樣的表演(撒上二十一13)、還是像哭約拿單一樣真心(一12),亦或兩者兼有之,也許大衛自己都不清楚,只有神知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32】「他們將押尼珥葬在希伯侖。王在押尼珥的墓旁放聲而哭,眾民也都哭了。」 對希伯來人來說,痛哭是葬禮必須有的,哭被當作是:①悲傷的表現; ②同時也是對已故之人的禮儀。因此所有問喪的人都必須痛哭。本文中隨著大衛的哀哭,眾百姓一同哭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33】「王為押尼珥舉哀說:“押尼珥何竟像愚頑人死呢?」 【撒下三33~34】這裏的意思是:這樣偉大的戰士由於叛逆不忠,竟然卑賤地、像愚頑人一樣死去。――《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押尼珥何竟像愚頑人 ...... 手下一樣」:意思是只有愚頑人的愚行使自己早逝(參箴7:22~23)。而押尼珥卻死得像愚頑人:他一生雖馳騁戰場上,未曾作過戰俘,但現在竟疏於防範而被殺身亡!――《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三34】「你手未曾捆綁,腳未曾鎖住;你死如人死在罪孽之輩手下一樣。”於是眾民又為押尼珥哀哭。」 本節意思是說,押尼珥人死時,既未給他反抗的機會,也非因戰敗被綁而遭殺。一代英雄競像個凡夫為罪惡之手所害。――《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你手未曾捆綁: 他雖未被法律宣佈死刑,卻遭受意外的死亡。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你手未曾捆綁,腳未曾鎖住」(34節),意思是押尼珥並非罪犯,不應該被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你手未曾捆綁,腳未曾鎖住」:表示押尼珥並非是罪犯,不應被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35】「日頭未落的時候,眾民來勸大衛吃飯,但大衛起誓說:“我若在日頭未落以前吃飯,或吃別物,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 ●「日頭未落」:以色列人是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亦即大衛要為押尼珥之死禁食一整天。――《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36】「眾民知道了,就都喜悅。凡王所行的,眾民無不喜悅。」 以色列人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大衛「日頭未落」(35節)就不吃飯,意思是要為押尼珥禁食一整天。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大衛的目的都達到了,所以「凡王所行的,眾民無不喜悅」(36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36~37】當押尼珥在希伯倫的城裡被殺死的消息一傳出,以色列百姓們甚至連猶大百姓自然都以疑惑的眼光注視大衛。但因著大衛的禁食行動(35節),所有的百姓都明白了大衛與押尼珥之死絕對無關的事實。這決不是靠大衛的辯解,而是大衛懇切而真誠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三37】「那日以色列眾民才知道殺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並非出於王意。」 「以色列眾民」(37節),包括猶大支派以外的北方十一個支派。──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無論是為了神百姓的合一,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都不應該殺押尼珥,但大衛一旦失去了在神面前單純的心,見證就出現了破口。大衛為押尼珥哀哭、禁食的動機是為了神百姓合一的見證、還是為了安撫民心,亦或兩者兼有之,也許大衛自己都搞不清楚,只有神知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亞當的後裔不管有多屬靈,都難免因著肉體的摻雜而失去向著神單純的心。許多時候,我們熱心傳福音、事奉神,也常常搞不清是出於肉體、還是出於聖靈;是表面的虛偽,還是「無偽的愛心」(林後六6);亦或兩者兼有之。雖然「或是假意,或是真心,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腓一18),但我們若不順從聖靈、警惕肉體,接受十字架的對付,「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感謝主!神不允許大衛一直認不清自己的屬靈真相,所以祂不斷地安排環境來顯明大衛的肉體、對付大衛的肉體,直到他向神承認「禰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一百三十3),並且求神赦免自己「隱而未現的過錯」(詩十九12),鑒察自己「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詩一百三十九24)。神也不會讓新約的信徒一直對自己的屬靈光景糊裡糊塗,因為「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與情欲相爭」(加五17),我們若是「叫神的聖靈擔憂」(弗四30),裡面就沒有辦法得著安息。──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38】「王對臣僕說:“你們豈不知今日以色列人中,死了一個作元帥的大丈夫嗎?」 「作元帥的大丈夫」(38節)原文是「偉大的領袖」。──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作元帥的大丈夫」:字義是「偉大的領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三38~39】大衛的意思是押尼珥是個能幹、可受重用的大將軍,殺押尼珥的人理應處死;但他自覺本身實力有限,未能懲辦約押和亞比篩兩人,只有求神他日施行報應(後來他遺命所羅門將約押除掉,見王上2:5)。――《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並沒有在百姓面前揭穿約押的謀殺,只是私下在「臣僕」(38節)面前抱怨自己的實力有限,「今日還是軟弱」(39節),所以不敢按律法懲辦約押兄弟。他一旦開始倚靠勢力,就會在神的公義和人的勢力之間左右為難、投鼠忌器:一面怕得罪神,一面又怕得罪勢力,結果只能貌似屬靈地「願耶和華照著惡人所行的惡報應他」(39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三39】「我雖然受膏為王,今日還是軟弱。這洗魯雅的兩個兒子比我剛強,願耶和華照著惡人所行的惡報應他。”」 大衛痛心已極,歎息身為一國之王,卻不能救押尼珥脫離約押兄弟之手。此情此景,他顯得何其軟弱;但相信公義的神必報應約押的惡行。 約押此時手握兵權,勢力甚大,大衛投鼠忌器,未敢即時采對付行動,後來遺命所羅門把他殺掉(王上二5~6,31~34)。――《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剛強」(39節)原文在《撒母耳記》中又被譯為「嚴厲」(撒上二十10),「剛愎」(撒上二十五3)、「兇猛」(二17),這裡的意思是「什麼都不怕」。大衛一旦失去了向著神單純的信心,就失去了當年「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上十七45)勝過巨人歌利亞的勇氣和能力,所以只看到「這洗魯雅的兩個兒子比我剛強」(39節),卻忘了既然神膏他為王,就會負責在他身上顯明神的大能和權柄。──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神攔阻了押尼珥的計畫,但大衛的心裡卻還沒完全蘇醒。他只看見約押破壞了自己的安排,卻看不到自己的安排不合神心意;只看見難以應付的人事關係,卻看不到神要借著這些難處讓他學會不倚靠勢力、單單倚靠神。既然大衛還沒有學足功課,神就沒有立刻「報應」約押,而是留著「體貼肉體」(羅八5)的約押,在關鍵的時候不斷地出來顯明大衛肉體的愚昧,讓他不斷地補課。──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約押一生為神的國度爭戰,作出了許多貢獻,但也幫了許多倒忙,是一位「體貼肉體」的同工。他在大衛謀殺烏利亞(十一16)和押沙龍叛亂(十四1~3)時所做的,都十分體貼大衛的肉體,結果卻給大衛和神的國度帶來了巨大的虧損。我們若不肯好好學習神所量給的功課,神也會留下我們環境中的「約押」,允許「約押」不斷地出來引動我們的肉體,讓我們飽嘗「體貼肉體」的惡果,直到我們的肉體被十字架徹底治死,因為「體貼肉體的,就是死」(羅八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軟弱」:「膽小」、「怯懦」、「柔和」。暗指自己怕神,還會為了公義縮手。 ●「剛強」:「兇猛」、「冥頑不靈」。 「什麼都不怕」的意思。――《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3章)】 1 試分析押尼珥對伊施波設的態度。你對上司或長輩的態度又如何呢? 2 押尼珥知道耶和華膏立大衛(9~10),卻又擅自立伊施波設作以色列王(2:8~9),你認為他的用意何在?參7節注。你是否也會為著個人利益而與神的旨意相違? 3 押尼珥原是伊施波設的屬下,現在卻歸順大衛,並處處討好大衛。他的動機是什麽?你認為他這樣做會得到神的悅納嗎? 4 比較大衛和約押對押尼珥的態度。你會怎樣對待曾經與你為敵的人呢?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