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二十章拾穗 【撒下二十1】「在那裡恰巧有一個匪徒,名叫示巴,是便雅憫人比基利的兒子。他吹角說:“我們與大衛無份,與耶西的兒子無涉。以色列人哪,你們各回各家去吧!”」 由於王朝的掌權者從便雅憫支派的掃羅轉為猶大支派的大衛,所以紛爭便醞釀起來。“匪徒”。即無足輕重的傢夥。“各回各家去”。即我們回家去,在那裏與王對抗。――《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趨炎附勢的便雅憫人「示每」聲勢浩大地帶了「一千便雅憫人」(十九17)來迎接大衛渡河,「王就向他起誓」(十九23),以為這樣可以安撫便雅憫支派。不料「在那裡恰巧有」另一個便雅憫人「示巴」(1節),他不但不領情,反而利用北方十個支派與猶大支派之間的爭吵(十九41~43)火上澆油、煽動叛亂,使大衛的政治手段完全落空。──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那裡」:指「吉甲」。 ●「匪徒」:「不重要的」、「沒用的」、「卑鄙的小人」。 ●「示巴」:字義是「七」。 ●「比基利」:字義是「年輕的」。 ◎ 20:1 說明示巴不是要煽動以色列人立刻與大衛戰爭,而是要他們不承認大衛的王權,當然一國一定要有君王,示巴既然是便雅憫人,可能是希望恢復掃羅王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1示巴的宣言】在復辟程式中自覺受到排斥的以色列各支派軍隊,並沒有向猶大或大衛發動戰爭,只是在示巴領導之下摒棄大衛而已(示巴並沒有集結軍隊,只是叫他們「各回各家去罷」)。示巴的話只是宣告撤回對大衛王權的支持,並沒有表示支持另一位君王。示巴是便雅憫人,他可能依然效忠掃羅家,會尋求擁立掃羅的後代,只是經文沒有說明這一點。──《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十1~2】示巴藉製造支派間的分裂煽動叛亂。2節的“以色列人”指十九41~43所記猶大和西緬支派以外各支派的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匪徒指不道德而邪惡的人,對神和人不能帶來任何幫助的不義的人(撒上25:17,25;林後6:15)。示巴是對大衛意見較多的便雅憫支派的人(21節),他趁以色列內部矛盾,為了自己的利益,惡意利用他人的苦難。示巴是對大衛和猶大存敵對心理的(19:41~43)人,在以色列全地把不安和戰爭氣氛推向高潮。以色列是神政王國這一點上,示巴的叛亂可稱為破壞神的國度迷惑人的,是撒旦的行為(啟13:11~18)。他首先無視神立的權威大衛(2:4;5:3;撒上16:13)(“耶西的兒子”證明把大衛看成不是王的一個平凡的自然人),否認大衛和百姓之間的關係(“分”、“涉”指一起分享的根據。19:42,43)使百姓的心歸向自己。撒但的活動的終極目標是,使人:①無視神的權威;②離開神,最終歸撒但的手下(啟2:20)。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十1~3】示巴煽動各支派不再效忠大衛,只有猶大支派仍緊隨他。――《串珠聖經注釋》 【撒下二十1~22】示巴的叛亂: 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12:10)拿單的預言繼續成就。以色列和猶大之間的爭執終於發展到示巴的叛亂,加上以色列十個支派的幫助,大衛的王國又一次捲入戰爭的憂患之中。他們根深蒂固的分派意識,使他們忽略他們作為神的國度,以色列應執行的祭司長的任務(彼前2:9),根本無暇顧及國家的發展和國民的團結。同時叛亂的主謀示巴(20:1),在日後以色列分為南北時,被耶羅波安再提及(王上12:16;代下10:16),這一點有很大的意義。告訴我們如下道理:①大衛王國裡面一直存在著紛爭的種子;②這紛爭的禍根就是出自大衛的犯罪(11節)(15:10~12;撒上8:5);③以人的手段不能結束這種叛亂的惡性循環。象這樣,顯明人的罪惡和無能,使讀的人不依靠財產和人(賽2:22),唯一仰望救贖者神(約6:6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十2】「於是以色列人都離開大衛,跟隨比基利的兒子示巴。但猶大人,從約旦河直到耶路撒冷,都緊緊跟隨他們的王。」 「以色列人」(2節)不久之前還為著「請王回來」大發熱心(十九10),剛剛還強調自己「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十九43),現在卻因著猶大支派幾句強硬的話(十九43)和示巴的幾句挑撥(1節),馬上「都離開大衛,跟隨比基利的兒子示巴」(2節)。而猶大支派率先支持押沙龍叛亂(十五10),在迎接大衛的事上也拖拖拉拉(十九11~12),現在卻為了顯示比其他支派「更硬」(十九43),反而「緊緊跟隨他們的王」(2節)。因此,凡是從肉體裡出來的,無論是熱心還是冷淡、有情還是無情,沒有一樣是蒙神喜悅的,「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8)。──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當屬靈的領袖向肉體妥協的時候,百姓也都紛紛隨從肉體,十二個支派的決策都是根據自己的感情、自尊和利益,而不是根據神的旨意,所以說變就變。如果我們的信仰只是根據理智、情感和意志,或者倚靠膚淺的「心靈雞湯」,而不是紮根在神的話語上,信心也會起起伏伏,事奉也會忽冷忽熱,被環境左右自己與神的關係,讓別人影響自己對神的順服,最後是「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四1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人性的變幻無常,使大衛的政治手段一再落空,也讓大衛認識到「他們所謀的、所行的,若是出於人,必要敗壞」(徒五39)。因此,大衛不得不重新降服在神面前,說:「耶和華啊,我仍舊倚靠禰;我說:禰是我的神」(詩三十一14),因為「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詩一百一十八9)。 ●「緊緊跟隨」:與以色列人「跟隨」示巴的用字不同,強調是「忠心」、「緊跟」。 ◎此處的用字已經顯出雙方的強弱了。示巴的跟隨者只是對猶大人不悅,猶大人卻是對大衛忠心耿耿,一到戰場上很快就會顯出強弱。――《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3】「大衛王來到耶路撒冷,進了宮殿,就把從前留下看守宮殿的十個妃嬪禁閉在冷宮,養活她們,不與她們親近。她們如同寡婦被禁,直到死的日子。」 看十五16;十六22。――《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十個妃嬪: 律法上明確規定不能重新接受與別的男子發生關係的妻子(申24:1~4),嚴格地講,那些妃嬪是押沙龍的繼母。因此按照律法記載十個妃嬪都應死亡(利20:11),但大衛把所有的錯誤歸於自己,並沒有對她們加以嚴峻的刑罰。定別人罪之前,懂得首先看清自己過犯的人才有資格接受神的安慰和恩寵(16:10~13;路18:13,14)。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冷宮」原文是「有警衛的房子」。──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十個妃嬪」相當於押沙龍的繼母(利二十11),押沙龍玷辱了他們,所以大衛已經不能重新接納她們,但負責為她們養老。──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十個妃嬪」:參考 15:16 16:21~22 。 ●「冷宮」:「有警衛的房子」。 ●「如同寡婦被禁,直到死的日子」:直譯是「被關直到死亡的日子,如同寡居一樣的活著」。 ◎這十個妃嬪的命運是悲慘的,畢竟他們已經被押沙龍玷污了,不能再作君王的妃嬪。大衛用近乎「軟禁」的方式對待她們,在當時也算是不錯的待遇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4】「王對亞瑪撒說:“你要在三日之內將猶大人招聚了來,你也回到這裡來。”」 大衛對亞瑪撒的信任開始動搖。大衛要他招聚猶大人去平示巴之亂,卻遲遲不見結果,只好叫亞比篩當此任務。約押和舊日將領出發追趕示巴,途遇亞瑪撒,約押假意和他親嘴,把他殺了(10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衛派元帥亞瑪撒招募猶大人去平息示巴叛變。──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三日之內」(4節),已經足夠亞瑪撒走遍猶大支派召集民兵。──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三日之內」: 撒上 11:3~5 是用七日來招聚軍隊,此處僅給三日可能是軍情緊急,也可能是大衛要來測試亞瑪撒與猶大支派的忠誠。――《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4~5召集軍隊】給亞瑪撒這麼少的時間在猶大宗族中召集軍隊,用意可能是考驗亞瑪撒和他們的忠誠。亞瑪撒曾經服事押沙龍,猶大支派的長老則最近不久才對大衛宣誓效忠。他們可能使用徒步傳令兵來召集軍隊(見:撒上十一3~5,集結軍隊共用七天)。馬里文獻則描述使用刻字的名單,在村落和遊牧民族的聚居地中招募兵丁。但所使用的若是這個程式,三日便不足以召集龐大的軍隊。──《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十4~10】亞瑪撒耽延執行命令(4,5節)會導致另一場災難,而這事也使約押有機會殺害亞瑪撒,恢復他失去的地位。――《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二十4~13】約押因妒忌而刺殺亞瑪撒:示巴叛變,大衛派元帥亞瑪撒招募猶大人去平息叛變。亞瑪撒耽誤了時日,大衛恐怕叛變事件因耽延而不可收拾,另派亞比篩前往平亂,途中約押趁機殺了取代自己元帥地位的亞瑪撒。――《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起用亞瑪撒的失策: 一直尋找起用亞瑪撒機會的大衛,將鎮壓示巴叛亂的任務交給亞瑪撒,企圖達到削弱約押勢力同時履行對亞瑪撒應許的雙重效果。但猶大人不願歸在叛亂者亞瑪撒的手下(5節)。對此大衛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命亞比篩鎮壓叛軍,暫時收拾了事態。但是大衛的這一系列措施,給忠臣帶來很深的傷害。結果暴躁且政治欲強烈的約押(3:27;18:14;代上2:14~17)因著嫉妒和怨恨終於殺死了叛變者亞瑪撒。通過這又一次的流血事件我們得到:①神有時甚至通過不義之人的手也去實現自己公義的計畫(太26:47~56);②人的思想和神的想法不同;③惡人的亨通本身就是罪,提前宣告自己的死亡(箴21:4;路12:16~21)。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十5】「亞瑪撒就去招聚猶大人,卻耽延過了王所限的日期。」 「耽延過了王所限的日期」(5節),表明亞瑪撒不是一位很稱職的元帥,所以沒有及時回報大衛,以致大衛必須果斷實行預備方案。──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耽延過了王所限的日期」:招募的人數或多或少先不論,身為軍人總該能夠守時吧?!此處就顯出亞瑪撒不是一個很稱職的元帥。 ◎這時候前一個叛亂剛剛過去,猶大人剛剛歸順,大衛應該希望盡速弭平新的叛亂。亞瑪撒以前就是叛軍元帥,這時候重整軍隊應該不是難事。不知道他為何拖延。他的拖延,難免讓大衛懷疑,怕猶大人也被新的叛亂影響。――《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6】「大衛對亞比篩說:“現在恐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加害於我們,比押沙龍更甚,你要帶領你主的僕人追趕他,免得他得了堅固城,躲避我們。”」 「你主的僕人」本節形容約押是亞比篩的主人。由於約押這時失寵,甚至可能降級,常備軍如今歸亞比篩統帥。軍隊共分三種。第一種是雇傭兵,他們是王的私人軍隊和護衛,稱為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有數百之眾。第二是常備軍,大概包括以色列人和雇傭兵。他們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軍人,原是約押的屬下,如今由亞比篩率領。常備軍通常有數千的兵力,但這時繼續效忠於大衛的大概只有猶大支派的人,故此人數相信只有幾百名。第三是在危急時有資格應召入伍的人。亞瑪撒試圖徵召的就是他們。──《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大衛派亞比篩率兵平亂,而不派約押,顯示約押已失寵於大衛,但他在軍中仍居領導地位(參11~13)。――《串珠聖經注釋》 示巴加害……更甚: 與押沙龍叛逆相比,示巴的叛亂更嚴重。事實上押沙龍是因個人高舉叛亂的旗幟,示巴的叛亂是由於支派間的利害關係。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亞比篩」(6節)原來是約押的屬下,但現在大衛直接派亞比篩率兵追擊示巴,因為約押已經被免去元帥職位(十九13)。雖然新的元帥不稱職,但大衛還是不肯重新啟用約押。──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你主的僕人」(6節),指大衛的常備軍和雇傭兵。──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你主的僕人」:指的應該是「大衛的軍隊」,包括底下列出的「約押的人」,這是猶大的常備兵(職業軍人),「基利提人、比利提人」則是跟非利士人關係密切的雇傭兵。 ◎照說亞比篩應該是約押的屬下,現在大衛直接下令給亞比篩,顯然約押是被降級了。不但不是全軍隊的元帥,連常備兵與雇傭兵的統領職務,大衛都交給亞比篩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7】「約押的人,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並所有的勇士,都跟著亞比篩,從耶路撒冷出去,追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 「基利提人、比利提人」(7節)是大衛的近身侍衛,大衛把自己的衛隊都派出去了,表明耶路撒冷已經成為空城,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而急迫。──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十8】「他們到了基遍的大磐石那裡,亞瑪撒來迎接他們。那時約押穿著戰衣,腰束佩刀的帶子,刀在鞘內。約押前行,刀從鞘內掉出來。」 「基遍的大磐石」聖經時常提到當時人所共知,但如今已無人知曉的地標(見:士四5,底波拉的棕樹)。如此,作者所指的可能是某個祭壇或邱壇,如內比桑威珥(位於吉布以南約一哩;見:撒上十四33;王上三4),亦可能不過指基遍(耶路撒冷西北四哩的吉布)附近一個形狀特殊的岩石而已。──《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約押故意讓他的刀從刀鞘內掉出來,然後看似無意地把刀拾起,刺向毫無戒心的亞瑪撒。――《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基遍」:在耶京以北。 「亞瑪撒來迎接他們」:亞瑪撒軍隊可能早一步到,與亞比篩的軍隊匯合。―― 《串珠聖經注釋》 「基遍」(8節)在耶路撒冷北面便雅憫支派境內,離耶路撒冷只有三個小時的路程。「亞瑪撒來迎接他們」(8節),表明亞瑪撒的軍隊已經先到一步,其實並沒有耽誤召集民兵的任務,只是沒有及時報告大衛。──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遍」:字義是「丘陵城市」,位於便雅憫支派境內,距離耶路撒冷6.8公里。 ●「鞘」內:原文是「喉嚨」。――《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8~10】亞瑪撒被約押殺死: 約押與往常一樣將刀插在鞘內,穿著戰衣,行動沒有引起亞瑪撒的懷疑。但是約押因著個人的恩怨和嫉妒終於第三次殺人(3:27;18:14)。當然亞瑪撒之死是神審判的結果,但約押殺人的動機和目的,是出於對兄弟的妒忌,約押如果是信靠神的人,他不會自己解決他的冤枉和傷害,而將一切交托給公義的神手中(羅12:19)。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約押故意讓「刀從鞘內掉出來」(8節),然後並沒有用右手,而是看似無意地用「左手拾起刀來」(9節),刺死了毫無戒心的亞瑪撒(10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十9】「約押左手拾起刀來,對亞瑪撒說:“我兄弟,你好啊!”就用右手抓住亞瑪撒的鬍子,要與他親嘴。」 「抓住亞瑪撒 ...... 親嘴」:這是中東的見面禮。――《串珠聖經注釋》 右手抓住……鬍子,要與他親嘴: 鬍子是權威和名譽的象徵(10:4;代上19:5;詩133:2),是職位高的人或年長者的裝飾。約押抓住鬍子是為了親嘴時把鬍子挪開。聖經中出現的各種禮節如下:①舊約時代的希伯來人(8:10;11:7;王上4:26),見面時(王下5:21)或分手時(15:9 ;撒上1:17)說“願你平安”。同時互相摟著脖子親嘴(創27:26出18:7;路1:9;撒上20:41)。這是愛和友情的標誌(創50:1;王上19:18),也是尊敬和忠誠的表示(10:1;2:12)。臣僕們為了對王表現屈從便伏在地上下拜(9:6)。對王的問候語是“願王萬歲”此外當對方的地位比自己高時,也要屈膝(創42:6)作為完全的謙虛和獻身的表示,也有把臉伏于地屈身的禮節(14:4;創50:18;王下4:37;代下20:18);②新約時代的禮節:新約聖經中親嘴的禮節在分手時(路24:36;徒16:36;雅2:15,16),旅行回來時,吃飯時,訪問時等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尤其不能忽視他們所求的“平安”是從神而來的“平安”(路24:36)。反映了神的百姓在羅馬的王國奴役下喪失自由和平安,乞求從神來得真正的平安和安慰的心願(民25:12;羅12:18)。象舊約一樣行這種禮節時摟著脖子親嘴(太26:48;徒2:37),在初期教會中“親嘴”作為禮節流傳下來(羅16:6;林前16:20;林後13:12;帖前5:26)。同時,主耶穌也吩咐過門徒們不管訪問什麼地方都要問候“平安”(太10:12,13)。同時,聖經中書信,開頭和結尾總是反復使用懇切而充滿愛的話語。總之,我們可以確信新約和舊約中聖徒們彼此的問候超越了單純的人和人之間的問候,是以神為中心的“信仰的交通”。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抓住亞瑪撒的鬍子」:這是平常的親密舉動。 ●「親嘴」:可能是表達「和好」的意思 創
45:15 。――《蔡哲民查經資料》 抓住別人的鬍子與他親嘴,是東方人慣有的問候方式。――《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二十9抓住鬍子】除了表示屈服(即親吻對方的腳,《吉加墨斯史詩》等多個古代文獻都提及過)之外,史料中並沒有與非親屬親嘴的例證。有時親嘴是和好的表示(見:創四十五15,約瑟和他的兄長),約押和亞瑪撒可能正有此意。它有時亦有關注,以及對共同之難題表示同讎敵愾,如撒母耳記下十五5。男子親嘴時抓對方的鬍子並不反常,此舉使雙方都難以自衛,所以比較常見於戰場打鬥之中。在此願意親嘴是信任的表示,只是亞瑪撒信任錯人了,約押趁機剷除了競爭對手。──《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十10】「亞瑪撒沒有防備約押手裡所拿的刀,約押用刀刺入他的肚腹,他的腸子流在地上,沒有再刺他就死了。約押和他兄弟亞比篩往前追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 ●「腸子」:「內臟」、「肺腑」、「腸子」。 ●「沒有再刺」:「沒有重複」。表示約押一擊致命。 ◎我們無法很清楚的看出約押用什麼方式來殺死亞瑪撒,大概就是假裝刀子掉地上,他一面撿出鞘的刀子,一面要去親嘴,就用左手拿的出鞘刀子刺進亞瑪撒腹部。――《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11】「有約押的一個少年人站在亞瑪撒屍身旁邊,對眾人說:“誰喜悅約押,誰歸順大衛,就當跟隨約押去。”」 本節至13節似為作者用亞瑪撒之死儆誡讀者,背叛者必有此下場。 少年人表明約押的立場,號召亞瑪撒的部屬,如果真正歸順大衛,應跟隨約押。――《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亞瑪撒一死,他招募的兵士便無人率領,因此,約押派少年人駐守在亞瑪撒的屍旁,呼籲亞瑪撒的部下轉跟從約押。――《串珠聖經注釋》 「約押的一個少年人」(11節)和提哥亞的婦人一樣聰明,提哥亞的婦人巧妙地把神的旨意和自己的訴求捆綁在一起,說「願王紀念耶和華你的神,不許報血仇的人施行滅絕」(十四11);這位少年人也機智地把「喜悅約押」和「歸順大衛」混為一談,說「誰喜悅約押,誰歸順大衛,就當跟隨約押去」(11節),一面讓歸順大衛的猶大人追隨約押,一面把約押推到了統帥的地位。──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十11~22】統領大衛軍隊的權柄再次落在約押手中(13節;比較23節),他追趕示巴至伯瑪迦的亞比拉,那城位於戶拉(Hula)谷,在加利利海以北約二十五英里(40公里)。示巴在那裏被殺。――《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撒下二十12】「亞瑪撒在道路上滾在自己的血裡。那人見眾民經過都站住,就把亞瑪撒的屍身從路上挪到田間,用衣服遮蓋。」 「滾在」(12節)原文是「一直滾動」,表明亞瑪撒在死前不住地掙扎。──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滾在」:「自己滾動」,且原文表示「一直滾動」。亞瑪撒正在死前的最後掙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13】「屍身從路上挪移之後,眾民就都跟隨約押,去追趕比基利的兒子示巴。」 亞瑪撒一死,他招募的兵士便無人率領,因此,約押派少年人駐守在亞瑪撒的屍旁,呼籲亞瑪撒的部下轉而跟從約押,似乎亞瑪撒被殺是因為他背叛了大衛的事業。──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路十六8),屬聖靈的大衛到底還是沒有鬥過屬肉體的約押,統領軍隊的權柄再次落到了約押手中。因此,屬靈的人不要自作聰明地去和屬肉體的人玩心眼,因為神不會允許我們得逞,結果必然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偷雞不著蝕把米」。最聰明的方法是老老實實地「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不耍任何小聰明,因為「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欲的、屬鬼魔的」(雅三15),「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三17~18)。──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此時亞瑪撒應該是帶著軍隊,而約押閃電殺死亞瑪撒之後,立即繼續上路追擊示巴,跟著亞瑪撒的軍隊則由約押的隨從招降。這個隨從似乎非常有經驗,他把歸順約押和歸順大衛混為一談,讓猶大人能夠跨越對前主帥的忠誠,追隨新主帥。且他很清楚,真正的軍隊主子不是亞比篩,而是約押。 ◎由於 20:2 已經提到猶大人已經對大衛忠心了,而且亞瑪撒以前也是叛軍領袖。如果大衛授意約押殺亞瑪撒也不奇怪,因此隨從講一講,大家就自動選大衛與約押這邊站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14】「他走遍以色列各支派,直到伯瑪迦的亞比拉,並比利人的全地,那些地方的人也都聚集跟隨他。」 「伯瑪迦的亞比拉」伯瑪迦的亞比拉通常被考證為以色列極北部,但城西北三哩的亞比拉坎赫遺址(Tell Abel el~Qamh)。杜得模斯三世征服城市的名單曾經提及這城。列王紀上十五29和亞述年表,都記載了它被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攻取之事,它在戰略上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示巴造反,四處誘人加入叛軍。亞比拉在米倫湖西北,是個大城。本節所記各地都在北方。――《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他」:指示巴,他走遍境內各處,煽動百姓反叛。 「伯瑪迦的亞比拉」:在加利利海以北四十公里(廿五英里)處,與但相對,是極北的城。――《串珠聖經注釋》 示巴在北方「走遍以色列各支派」(14節),「那些地方的人也都聚集跟隨他」(14節)。大衛三十多年的治理,竟然還抵擋不住示巴幾句挑撥的話。如果不及時解決,神的國度很快又要分裂。這一面是撒但對國度和寶座的攻擊,一面也是大衛和百姓體貼肉體的惡果。──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他」走遍:指的應該是「示巴」走遍。 ●「伯瑪迦」:字義是「壓力之家」。 ●「亞比拉」:字義是「磐石」。 ●「伯瑪迦的亞比拉」:位於但的北面。位於以色列領土的最北端。 ●「比利人」:字義是「我的井」,此字僅出現在此處,因此許多學者認為此處指的應該是「比基利人」 20:1 。――《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14~22】示巴死:示巴勢孤力弱,叛變迅速平息。――《串珠聖經注釋》 因智慧的女人而挽救城: 趁民心惶惶之時預謀反叛的示巴,以拿弗他利地區的亞比拉和伯瑪迦為根據地對抗大衛的軍隊。在軍事上佔優勢的大衛徹底銷毀反叛的示巴和示巴停留的亞比拉城。因著真正的愛,並確信神公義統治的(19節)女人的調節使城得救,叛亂者遭到死亡。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教訓:①義人能救贖城,不義之人則使城遭難(箴11:11;14:35);②對惡人來說,任何地方都不能稱為他真正的避難所(詩139:7~12);③惡有很強的破壞性和傳染性,一人的罪能使所有人滅亡(創34:1~27;書7:1~15;羅5:12);④相反一人的義能救許多生命,(箴3:18,35;23:19)。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十15】「約押和跟隨的人到了伯瑪迦的亞比拉,圍困示巴,就對著城築壘。跟隨約押的眾民用錘撞城,要使城塌陷。」 “ 壘” 即“ 土堆” 。“ 使城塌陷”。“城”即“城牆”。築土堆是為了幫助他們到達城牆的頂部,然後破城進入城內。――《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對著城築壘」:古時常用的攻城方法,在城牆對開築一土堆,高度與牆齊,然後搭橋入城。――《串珠聖經注釋》 對著城築壘 “壘”指戰壕。約押用於攻城。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對著城築壘」(15節),指堆起攻城的坡道,可以從坡道爬到城牆的頂部,然後攻入城內。──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伯·瑪迦的亞比拉」位於以色列的最北方的但城附近,是一個大城(19節)。──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對著城築壘」:「對著城築壘,它對著外郭」。 ●「用錘撞城」:原文只是「損壞」、「毀壞」。沒有「用錘撞」的意思。――《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18~19】智慧的女人指出約押攻擊亞比拉城的錯誤。因此約押應中止無條件的攻擊。總之她把得救的根據歸於神,因而避免了一場災難(箴16:20;28:25;29:25;30: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撒下二十19】「我們這城的人,在以色列人中是和平忠厚的。你為何要毀壞以色列中的大城,吞滅耶和華的產業呢?”」 婦人質疑約押為何沒有按照申命記二十章10節的吩咐,先向城裏的人提出和平的協議。――《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的產業”指以色列民。――《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城」:原文為「母城」。以色列人習慣上稱首都、首府為「母親」,稱它們附屬的城鎮為「女兒」,例如結16:27。――《串珠聖經注釋》 19節的諺語,意思是「亞比拉」人以智慧聞名。婦人的意思是說,亞比拉城的人很有智慧,只要約押把事情說清楚,城裡的人自然知道該怎樣行,不必毀壞神的國度、傷害神的百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耶和華的產業」(19節)指以色列百姓。──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忠厚的」:原文是「忠心的」、「忠誠的」。 ●「以色列中的大城」:「以色列中的母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0】「約押回答說:“我決不吞滅、毀壞。」 ●「決不」吞滅毀壞:原文是重複兩次「絕不是那樣、絕不是那樣」,約押強調自己絕無消滅神城邑的意圖。――《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1】「乃因以法蓮山地的一個人,比基利的兒子示巴,舉手攻擊大衛王。你們若將他一人交出來,我便離城而去。”婦人對約押說:“那人的首級必從城牆上丟給你。”」 「以法蓮山地」:延至便雅憫境內。――《串珠聖經注釋》 那人的首級…丟給你: 這位婦人可能看破示巴的叛軍在軍隊數量或士氣上處於顯明劣勢而確信能說服伯瑪迦的亞比拉居民。――《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以法蓮山地」:指的應該是示巴以往居住的地方。――《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2】「婦人就憑她的智慧去勸眾人。他們便割下比基利的兒子示巴的首級,丟給約押。約押吹角,眾人就離城而散,各歸各家去了。約押回耶路撒冷到王那裡。」 「吹角」(22節)是撤軍的信號(十八1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約押回耶路撒冷,到王那裡」(22節),閉口不提殺害亞瑪撒的事,以為成功地平定了叛亂,就能逃脫該得的處分。此時大衛還沒有完全脫離肉體的軟弱,即使是處置約押,也摻雜著公報私仇的因素。一直到他臨終的時候,大衛才完全脫離了肉體的轄制,不再介意約押的頂撞和殺子之仇,而是清楚地交代所羅門:「不容他白頭安然下陰間」(王上二6),不是因為他頂撞自己,也不是因為他殺了押沙龍,而是因為他「殺了以色列的兩個元帥」(王上二5)。──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約押兩次成事都是靠「聰明婦人」。一次是保押沙龍回國之時。14:1~20 。上次是他去找的,這次是婦人來找他的。可能也因為他知道智慧婦人的力量,所以一個女性來找他,他也願意認真聽而且定下承諾。――《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3】「約押作以色列全軍的元帥;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統轄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 「元帥」(23節)是軍隊的統帥。約押在平定了示巴的叛亂以後,恢復了元帥的職位(八1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23節)是來自地中海克里特島的雇傭兵,作大衛的近身侍衛。「比拿雅」(23節)仍然擔任護衛長(八18)。──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比拿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造」。是大衛的護衛長 23:20~23 。 ●「基利提」:此處的居民也是非利士的一族,來自克里特島(這個名字的意義就是克里特島)。 ●「比利提人」:字義是「僕從」,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大衛由非利士雇來的傭兵,這個字的發音與「非利士」也有相當的關聯。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這兩類人不是一般軍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務大衛的雇傭兵」。
王上 1:36~38――《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3 比拿雅有何功績?】比拿雅是大衛的衛隊隊長,列入“三十個勇士”之中(23:24),是享有殊榮的一位。在押沙龍背叛的時候,他一直忠於大衛,後來協助立所羅門為王(參王上1:32~40;2:28~34),終於代替約押,作了以色列軍隊的元帥 ( 參王上2:35)。──《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下二十23~25行政職位】大衛圈內大臣的名單,反映大衛的行政架構日益複雜(參較:王上四1~19,所羅門的行政官員名單)。本段和撒母耳記下八15~18,與新巴比倫行政檔中的名單相似。這些職位雖與示巴之亂無關,聖經編纂者在此加插,卻是顯示政治秩序得以恢復。添設徭役(服苦的人)部長一職,則反映加強防禦工事和改良王國內部交通和運輸系統的新政策。──《舊約聖背景注釋──撒母耳記下》 【撒下二十23~26】這些是協助大衛統治全國的人,和八15~18比較,多了掌管服勞役的官和宰相(亦作“祭司”,為大衛家的祭司,與撒督及亞比亞他作公眾的祭司不同)。“服苦的人”多是外邦人俘虜(參代上二十二1;代下二17~18)。――《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衛復位後內閣官員的名單:這分名單與8:16~18稍異,是大衛作王末期的委任。約押複得元帥職,在大衛朝中當權。――《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改變政治體制 大衛在恢復王權以後,重新組織行政機構,謀求國家的發展。新設了“掌管服苦”制度
,更換大臣等。這裡“掌管服苦的人”是掌管供物和稅金的官吏,對百姓起監視勞動作用。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下註解》 23~26節是押沙龍叛亂之後大衛國度的行政組織。以色列的國家體制與大衛建國初期基本相同,表明大衛的國度恢復了秩序。但增加了一個新的部門,由「亞多蘭掌管服苦的人」(24節),負責建設各項公共工程(代上二十二1),包括防禦工事、道路等等(王上五13;九15)。這個部門的出現,表明大衛的國度各方面的建設蒸蒸日上。但這個部門也代表著潛在的危機,因為到了所羅門王的時候,各項工程越來越多,勞役越來越成為百姓難以忍受的「重軛」(王上十二4),以致到了羅波安作王的時候,亞多蘭竟被北方十個支派用石頭打死了(王上十二18)。當我們的工作從甘心樂意的事奉變成難以忍受的「重軛」的時候,我們就應當停下來,思想這事奉是「與神同工」(林前三9)、還是靠肉體做工;是基督為我們負基督的軛(太十一29)、還是在負自己的軛。因為主應許我們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撒下二十24】「亞多蘭掌管服苦的人;亞希律的兒子約沙法作史官;」 “亞多蘭”即列王紀上四章6節的亞多尼蘭。撒母耳曾預言進貢(包括服苦役)是立王的其中一個惡(撒上八11~16)。――《撒母耳記下雷氏研讀本》 「服苦的人」:負責為王勞力作工的以色列人。(參王上5:13注) 「亞多蘭」:參串。 「史官」:職責是保管朝廷紀錄並且提醒君王應處理的約會和責任。――《串珠聖經注釋》 「史官」(24節)負責記錄國家大事、管理政府的檔案和檔,兼作傳令官,約沙法仍然擔任史官(八16)。──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服苦的人」(24節),指服勞役的以色列人(王上五13~14)。──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亞多蘭」:字義是「我的主被稱頌」。這人應該也是「亞多尼蘭」王上 4:6 5:14 。 ●「服苦的人」:「勞工群」、「奴隸群」。 ●「史官」:負責管理政府的檔案和檔,也兼有傳令官、的新聞秘書的功能。任何人晉見王都須先得到這個官員的批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5】「示法作書記;撒督和亞比亞他作祭司長;」 「書記」:朝廷上的秘書。 「示法」:見8:17注。――《串珠聖經注釋》 「撒督和亞比亞他」(25節)仍然擔任祭司長(八17)。──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書記」(25節)負責管理外交公文,相當於外交部長,由西萊雅換成了示法(八17)。──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示法」:字義是「耶和華競爭」。 ●「書記」:負責管理外交公文,在某些方面大概等同於今日的外交部長職務。 8:16~18 的書記是西萊雅。――《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下二十26】「睚珥人以拉作大衛的宰相。」 睚珥人可能是瑪拿西支派的一族(民三十二41)或基列人的士師的後裔(士十3,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下註釋》 「大衛的宰相」:原文為「大衛的祭司」。大衛的罪帶來家庭慘變,眾兒子都沒有作領袖(參8:18)。――《串珠聖經注釋》 「宰相」(26節)原文與「領袖」(八18)相同,意思是「祭司」,可能指「王室顧問」。這個職位原來由「大衛的眾子」擔任( 八18),現在變成了以拉。這可能是押沙龍叛亂之後帶來的調整。──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睚珥」人:字義是「樹木叢生的」。 ●「以拉」:字義是「城市的監察者」。 ●「宰相」:原文是「祭司」。 8:18 擔任這個職位的是「大衛的眾子」。這個「祭司」可能是使用了其他國家「祭司」作為「王室顧問」的意義。因為由聖經其他地方的記載看不出大衛的兒子們或以拉與撒督、亞比亞他的職務有混雜的地方。 ◎這一份名單與 8:16~18 名單的最大差異,就是多了管理奴工的亞多蘭,書記換成西萊雅。本來大衛的眾子所負擔的職位,變成以拉。這可能是押沙龍叛變之後帶來的調整。――《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20章)】 1 若果你是當日的以色列人,你會根據什麽原則去選擇追隨示巴或大衛呢?今天,你又是憑什麽理由選擇你效忠的物件呢? 2 約押為何要刺殺亞瑪撒?參19:13。約押在大衛手下立了不少汗馬功勞,但這次殺亞瑪撒之舉卻引來什麽後果?參王上2:5~6。這對你有什麽警惕? 3 試比較亞比拉婦人和約押捉拿示巴的策略,亞比拉婦人的策略如何比約押的優越? 4 23~25節記載大衛臣僕的名單,和8:16~18王朝初期的名單有何分別?導致分別的原因是什麽? ──《串珠聖經注釋》 【從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撒母耳記》用了很大的篇幅,記錄了國度的君王和神的百姓所經歷的一段灰暗的歷史。這是大衛的「中年危機」,也是神百姓的「中年危機」,當事人可能都希望這段歷史被簡化、甚至消失。但《撒母耳記》是先知的話語,聖靈詳實地記錄了神所允許發生的這段歷史,是要「作為鑒戒」(林前十11),讓我們從大衛身上看到自己屬靈的「中年危機」,因此時時警惕肉體,一生順服神、學習脫離肉體的功課;也要作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一百一十九105),讓我們認識神在祂所揀選的人身上做工的法則,知道祂必然會一生追趕我們:不但把我們追趕上寶座,也要把我們追趕出肉體,直到我們「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以致「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 撒母耳記下綜合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