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傳道書導論拾穗

 

傳道書提要

 

壹 書名和著者

一 本書的希伯來文原名是‘柯轄力’(Koheleth),意思並非‘傳道書,’乃是‘一個召集聚會者’或是‘召集人。’

二 雖然本書沒有明說著者是所羅門,雖然有許多讀聖經的人認為本書著者另有其人,我們根據全書內容,仍斷定為所羅門。因為本書的著者是:()‘大衛的兒子,’(一1,)()‘在耶路撒冷作王,’(1,)()具‘大智慧,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16,王上三12,)()曾‘動大工程,建造房屋,’(傳二4,王上七12,)()有‘許多的妃嬪,’(傳二8,王上十一13,)()‘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傳二8,王上九28,十10111425,)()‘又陳說許多箴言。’(傳十二9,王上四32。)除了所羅門外,在歷史上,在聖經裡,再沒有第二個這樣的人了。

三 可是他為什麼不像在箴言和雅歌兩書中,正式具名所羅門,而以‘召集人’自稱?原來他寫傳道書是在他經歷失敗之後,他覺得他曾有一段很長的時期在神面前失去和平,所以在追述過去失敗的經歷時,他不配再以‘和平君’的名義出現,他只能以‘一個聚會的召集人’自稱,因為他常召集人來聽他智慧的講話。(王上四34,十824。)

 

貳 一卷難讀的聖經

一 在聖經中,傳道書是一卷非常難讀、難明白的書。甚至有人懷疑為什麼聖靈將它列入聖經,因為它表面有人的牢騷、厭世的觀念、宿命論,又與其他經卷矛盾的言論等等。例如:

‘…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一18)‘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二16。)

人生最高的要求是吃喝(二24,五18)和行樂。(三22,十一9。)

人和獸一樣,結果都是一死,‘人不能強於獸。’(三19。)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行惡過分。’(七1617。)

活不如死;(四2;)又說死不如活。(九5。)

人死後就完了,再沒有什麼了。(10。)

‘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2。)

‘生命’和‘勞碌’都是可恨惡的。’(二1718。)

二 傳道書的確是一卷非常難讀、難明白的聖經,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可是,如果我們能夠得到一串適當的鑰匙,我們就不難發掘它的寶藏,也不難解決它的問題。未讀本書以前,我們必須先知道這幾件事:

()傳道書的中心思想,就是證實人在日光之下,縱然得了全世界的學問、知識、金銀、財富、名聲、地位、娛樂、享受…可是他如果沒有神,仍屬虛空,因為他的結局是‘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正像新約所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太十六26。)

()聖靈所以揀選所羅門寫這一卷傳道書,是因為他曾有一段失敗的歷史。神立他為君王,又賜他極大的智慧。他起初是憑智慧來治理祂的百姓,可是他後來卻恃智慧自傲,放縱情欲,背叛神,尋求地上的奢侈生活。神曾規定‘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申十七16;)可是他‘有套車的馬四萬,還有馬兵一萬二千,’(王上四26,)‘是從埃及帶來的。’(十28。)神又規定王‘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申十七17;)可是他有‘妃七百…還有嬪三百;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王上十一34。)神又規定王‘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十七17,)可是他的金子頂多,‘銀子算不了什麼,’‘多如石頭。’(王上十10111427。)所有關於君王的條例都被他破壞無遺。他有最高的地位,極大的智慧,頂厚的財力…,可以說,在日光之下沒有別人比他具有更足夠的條件去追求地上的的學問、名利、享受、娛樂等等,結果他都得著了,卻仍不能滿足,他從經驗中只能得到一個結論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所以也可以說,日光之下沒有別人比他具有更足夠的資格來寫這卷傳道書。

()因此,本書裡面所有消極和悲觀的論調,都是人的道理,而不是神的真理;都是人所作的,而不是神所要求人作的;都是人在遠離神失敗的情形中的見解,而不是神在人正常情形中所給予的啟示;都是要求人去看出那些論調是錯誤的,而不是要求人去誤會那些論調是正確的。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後三16,)但聖經裡所包含的,不一定都是神自己所說的話,裡面有神的話,也有人的話,甚至魔鬼的話。(參讀創三15。)

()在所羅門晚年稍有恢復後,神的靈感動他寫傳道書,追敘他當年遠離神追得世界後的失望和不滿足,從而生出種種消極和厭世的見解。然後當他完全恢復後,再感動他寫雅歌,說出回到神面前才有真滿足。

()本書在聖經中是必要的,因為它使人知道,如果沒有神,生活就虛空,好使人接受那‘道路、真理、生命’而親近神。

 

參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本書中有好多處被引用在新約聖經中。例如:

()五章二節,比較馬太六章七節。

()六章二節,比較路加十二章二十節。

()七章三節,比較馬太五章四節。

()九章十節,比較約翰九章四節。

()十一章五節,比較約翰三章八節。

()十二章十四節,比較林後五章十節。

二 本書中的‘神’字,原文都是‘以羅欣’(Elohim),共用過四十次。這字是指創造的神。‘耶和華’或是‘主’在本書中沒有用過一次。

本書中的‘人’字(除了少數例外),原文都是‘亞當’(Adam),約用過四十七次,指被造的和墮落的‘人。’

這說明人和神中間僅存著創造的關係之下的情形:人在神面前只是被造之一,而且是墮落的,是在亞當裡的,沒有蒙救贖、作子民的經過。本書的著者是在這一種的情況下說這一種的話。

三 ‘虛空’的原文是‘哈伯兒’(habel hebel),指‘吹氣。’有的解經家把它引伸作‘吹氣泡,’就像小孩所吹的肥皂泡。的確,地上所有的虛榮、金錢、美色、罪中之樂,都像肥皂泡上的虹彩,‘在日光之下’顯得美麗、可愛,可是轉眼之間便歸無有,成為虛空。

四 本書中‘在日光之下’一語,特指人、事、物都在天然和遠離神的情況之下,並沒有蒙到救贖和更新。

人有了神,與祂和好了,並不列‘在日光之下,’因為在屬靈的實際上,他是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

五 本書中所題及的‘智慧,’並不等於箴言書中的‘智慧。’箴言書中的‘智慧,’是最高級的智慧,是屬靈的智慧,也是敬畏神、認識神的智慧。本書中的‘智慧,’只是人的智慧,僅指學問、知識而言。

六 本書末了作者說到它的‘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十二1314。)這是所羅門在恢復的初期所作的結論。他曾離棄神、背叛神,追求‘日光之下’的東西,得著了仍不能滿足,反覺更痛苦、更虛空。他回到當初的途徑,藉著‘敬畏,’開始追求神。本書下面一卷雅歌,就是所羅門在完全恢復之後所寫的,那裡不只藉著敬畏去追求神,更進一步藉著‘愛’去親近神。所以這兩卷書是彼此互作補充的。

七 巴不得傳道書的教訓深深銘刻在我們心裡。人不必蹈所羅門的覆轍,他就可以有摩西和保羅那樣的揀選。摩西放棄在埃及作王子的身分、高貴的地位、舒服的享受、罪中的快樂,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來十一2426。)保羅在往大馬色路上看見異象之後,他放棄了在日光之下的追求,而專一尋求主。他說,‘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78。)

八 本書九章二至十節說到有一些人對於死的不正確的看法。人如果沒有得著神,往往很容易對死抱著這樣的意見:好人、惡人總是一死;趁著活著的一段時候儘量作事、快樂、吃喝、享受;一死百了,死後毫無所知,沒有靈魂的存在。

聖靈在這裡感動所羅門寫出人在日光之下對死的看法是如何的。祂在別處感動神的僕人寫出信主的人對死的看法又是如何的。信主的人的確視死如歸,知道與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腓一23,)並且也知道,有一天‘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四1617。)

人死之後,是否真是一死百了,毫無知覺,也沒有靈魂的存在?主親口告訴我們說,人死後去陰間,有知覺,有靈魂的存在。(路十六1931,參讀來九27,賽十四911,啟六911。)

?本書中題及科學的事實,非常準確。我們絕不能將聖經中的話牽強附會的去湊合科學,可是我們不能不希奇遠在人發現某項科學原理之前,神的話中早已有所題及了。

在約伯記中有好些例子,本書中也有。例如:一章六節:‘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這是說到風的規律,不住旋轉。七節:‘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這是說到水的蒸氣的規律。(參讀創二6。)十二章六節:‘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這是以詩句來說到人體解剖學:‘銀鏈’指脊椎骨;‘金罐’指盛腦的顱腔;‘瓶子’指肺;‘水輪’指心。(因為‘水輪’在井旁從一個唧筒把水吸入,又從另一根管子把水壓出,這就是心搏與血液迴圈。)

 

肆 信息

在神之外的生活和追求,不能使人得到真的滿足。

 

伍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

()‘虛空,’共三十七次。

()‘在日光之下,’共二十九次。

()‘天下’-指‘在天之下,’共三次。

()‘在地上,’共七次。

二 鑰節: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一2。)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

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二11。)

 

陸 分析

本書根據內容可以分作三大段:總題、實驗、總結。

 

1 總題(一章一至三節)

人沒有神,‘在日光之下’所作的、所追求的都是虛空,得不著滿足。

 

2 實驗(一章四節至十二章十二節)

著者以各種實驗來證實那總題。

一 研究自然界的現象,覺得厭煩、乏味,沒有什麼新奇。(一411。)

二 追求智慧和學問,仍是捕風。(一1218。)

三 追求快樂(二111)-喜樂、(1、)飲酒、(3、)土木、(46、)產業、(7、)音樂、(8上、)美色、(8中、)財富,(8下,)但是發現仍屬虛空。

四 相信智慧終勝愚昧,但兩者結局相同,仍屬虛空。(二1226。)

五 相信宿命論,仍不得滿足。(三115。)

六 傾向消極、悲觀、厭世,仍不能滿足。(三16~四16。)

七 注重儀式的宗教,仍覺神是遠不可及。(五18。)

八 追求金銀、財富,既不滿足,亦屬無益。(五9~六12。)

九 追求更大的智慧和更高的道德,(七1~十二12,)結果仍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十二8。)

 

3 總結(十二章十三至十四節)

只有回到神面前,才有真實的滿足。

—— 倪柝聲《聖經提要》

 

【傳 書】

傳道書的希伯來文書名是Qoheleth,一個在舊約聖經中很少出現的字,只在傳道書中用過(傳1:1-2,127:2712:8-10)。這個字的意思是“傳道者”,指的是在聚會中領會或講道的人。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意即“聚會”。新約聖經使用這字來代表教會,所以書名是指一個在聚會中傳講信息的人。傳道者所講的智慧人生的信息。

本書作者:所羅門。寫作時間:約主前935年。

         1.傳道者在書中探討人生的意義與目的,人怎能在這個虛空的世代,找到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所羅門實在是對人生很有體驗的人,他滿有智慧、權柄、財富,也享盡了人生所能享受的。但到晚年,卻隨從他那700個妃和300個嬪去敬拜假神偶像。(王上11:3)。一個這樣有智慧的人怎會跟從那些外邦的妃嬪去拜她們的偶像呢?這樣有權勢、財富和智慧的人,當他享盡人生宴樂的時候,他的結論是:人生若沒有神在掌權及帶領,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

         2.“虛空”這詞在傳道書出現了37次。人生若沒有神作主,即使擁有金錢、權勢、地位及享樂,一切仍是虛空的。不少人以為有了金錢便有了幸福,但事實訴我們並不是如此。雖然人有了物質享受,但卻不能叫人有真正的滿足。“在日光之下”這句話在傳道書中也出現過29次。沒有神作主的人生是虛空的、沒有滿足感、沒有意義、沒有目的、也沒有把握。

         3.人生有許多不公義的事,有許多事是人沒有辦法、能力去改變的,人只能接受這些事實。傳道者從豐富的人生經歷中告訴我們,人實在是非常有限,絕對不能靠自己。

         4.人生沒有神是絕對空虛的,但這並不是神為人所預備的。神要人享受人生,生命是神所賜的寶貴禮物(傳3:12-13,225:18-198:159:7-9)。

         5.人怎樣才能過一個滿足、喜樂及豐富的人生呢?這便是傳道書的主題。傳道者要我們真正認識人生,不要去追求那些不能叫人有真正滿足的東西。要認識神、順服神,更重要的是知道神至終必定會審判全人類(傳3:16-1712:14)。

── 毛南春陽

 

虛空一傳道書

傳道書也是一首詩,這首詩是所羅門寫的;我們有十分的證據相信是所羅門悔改以後寫的。曾經有一度,他因為外邦妃嬪的包圍而拜了偶像。很多讀聖經的人問說:所羅門到底有沒有悔改?許多人相信:所羅門在悔改之後寫了傳道書和雅歌。因為從傳道書裡面就看見,雖然所羅門享盡榮華富貴,但是最後,他的結論是“日光之下,虛空的虛空”。

這個大衛的兒子:他沒有說自己是所羅門,只說:傳道者的言語。“傳道者”原文是“召集人”。當時,因為所羅門的智慧威震全世界,所以他被稱為召集人;全世界的人都來聽他的智慧話。現在他趺倒了,他拜了偶像,他失敗了,所以他再也不提自己的名字,只說自己是個傳道者、是個召集人。

他告訴我們:凡事都是虛空,如捉影、如捕風。有的時候我們覺得傳道書似乎太消極了,然而它卻是傳福音的一本好書。我們可以拿所羅門來作例子;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享盡榮華富貴的,但最後卻是“虛空的虛空,日光之下凡事都虛空”!──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傳道書──征服虛空之路

 

    「虛空」原意是氣泡,剎間就消失了。本卷列舉實驗過的虛空,指明唯有敬畏神,遵守祂的誡命才能征服虛空,且有永遠的價值。

  大綱:

    一,描述各類虛空   第一章~十一章8

    二,征服虛空的路   十一章9節~十二章

  王上三章1013節:所羅門王因為求在神的旨意中,神就賜給他空前絕後的榮華富貴與大智慧。他眼所求的,心所想的都得到了,他得出一個結論:

  日光之下都是虛空,為這一切事神必審問〔十一章9節〕。

虛空的實驗:

 一,[一章111] 日光之下勞碌有何益處?

    自然界周而復始的循環,漫無目標,日出日落,風的旋轉,江河流動,萬事令人厭煩,不能填滿虛空。眼看不飽,話說不盡,耳聽不足,因為神造人是為了盛裝神。人的慾望如同陰間填不滿,唯有基督是唯一的滿足。(賽五14;腓四11

        人世世代代,生老病死,下入陰間,永遠滅亡,人生有何目標?

 二,[1218]  所羅門王主觀的經歷證明:

    日光之下是極重的勞苦,都是虛空、捕風,魂的享受,大智慧反而愁煩,知識多,私慾多,加增憂傷,唯有單純愛主不落空。

    眼睛單一只見耶穌,全身就光明。(路十一34,九36)

 三,[二章]  以喜樂享受,榮華富貴試試皆虛空

     喝酒令人興奮,住皇宮肉體享受,果園,樹林,婢僕無數,牛羊,金銀財寶,音樂歌舞,人賺得全世界,失去生命有何益處?(太十六26)

        智慧人與愚昧人都要死,死後的一切留給誰?

 四,[三章115] 凡事都是神定的時間 (1031913916;徒十七26)

    創世以前,神對宇宙,教會,個人都寫好了計劃冊,在時間上應驗出來。生命短暫,有永生在人心中,基督是榮耀的盼望。

 五,[1622]  人生的公義與奸惡,都歸入死,與獸一樣。

 六,[四章112] 受欺壓的,仗勢欺人的都歸入死

    勞碌富足受人嫉妒,不如貧窮安靜。孤單無子,勞碌一生為了誰?

 七,[1316] 貧窮王治國英明,後代人卻不喜悅他。

 八,[五章19]  親近神要謹慎所行的路,近前聽勝過惡人的獻祭

    神察看人的內心,並不注重禮儀,要安靜隨著聖靈感動祈求,禱告。白天事務多,晚上作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愚昧人顯露心意,許願必還,不可食言。

    多夢多言多有虛幻,只要敬畏神,有些夢是撒但的栽贓,必要抵擋,受欺壓的有至高的審判主,公義與公平是神寶座的根基,若是神不公義,寶座要搖動。(詩八十九14

 九,[五章10節~六章]  人赤身而來,赤身而去,貪財,長壽,兒女滿堂都歸於死;心裏知足是因為有永生,住在基督裏。

 十,死是人的結局,當如何活在神面前:

    如何數算自己的年日而得著智慧的心。惡人與義人不在乎在世長壽,乃在於多少年日行在神的旨意中。(詩九十12

  [七章18] 敬畏神的人必稱義,也有屬天的智慧

  [七~十章] 是智慧與愚妄的對比:智慧人是敬畏神,愚妄人是不敬畏神。

    智慧人能站在神的立場來看一切發生的事情,有專心跟從神的心志,如同迦勒,約書亞一樣,看迦南地的仇敵是神的食物,靠神必得勝。

        其他十個探子看那些仇敵如同巨人,恐怕必吞滅他們,因為他們沒有與神聯合,站在自己的立場聞風喪膽,懷疑神的信實,藐視神的產業。

  [5] 智慧人的責備使人歸向神,當面的責備強過背地的愛情,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若能接受從神來的責備,必得生命長進。(箴二十七5

  [14] 遭患難的日子當思想,求神光照,

    是否有隱而未顯的罪,該對付清楚,這是神的管教與訓練。藉著患難迫切祈求,患難雖未除去去,反而多親近神,認識神,經歷神,超越了患難。

    親近神,神也必親近你們,一切活出來的生活與事奉,都是從親近神開始。(雅四8)親近神,靈裏有光,除罪,清潔,能順服神,抵擋魔鬼。

  [29] 神造人原是無罪正直,是人中了撒但的詭計,受引誘,罪種栽入,尋出許多巧計,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世人的心充滿惡,誰能識透?(耶十七9

  [九章3] 唯有神察透人的肺腑心腸

     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內心,神所注重的是人暗中的事。(撒上十六7;太

6

  [8] 衣服要時常潔白,頭上不可缺少膏油

    信心的行為,生命的活出要時常顯明出來,聖靈管治的權柄不可缺少。神要老底嘉教會出代價買白衣穿上,因為他們有空洞的知識,沒有屬靈的實際,生命的行為。

  [十章5] 權柄顛倒的光景,是人奪取神的榮耀,不認識神的愚妄人掌權,富翁僱用牧師,使掛名的教會令人厭惡。

  [12] 智慧人的口說出神的恩言,顯明認識神,與內住生命的滿溢。

    神的恩言句句帶有能力,攻破人裏面撒但的營壘,使人歸向神。(路四22;林後十4) 愚妄人是為自己而活,反而吞滅自己,落在撒但的權勢之下,唯有喪失魂,才能拯救魂。(太十六25

 十一,[十一章] 有了轉機,如何征服虛空:

  [十一1] 當傳福音,把生命之糧撒到世人中,日久必能得著人歸向神,主就是生命之糧(約六48)。傳福音是我們的托付,我們栽種、澆灌,叫他生長的是神。(林前三6

    [十一5] 生命的成長是自然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形,如同胎兒成形在婦女腹中。是使徒受生產之苦,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裏面,佔有我們,擴展在我們裏面,為使生命成長,

    神費盡了心血,從嬰兒到成人,接受管教,訓練,成為基督的精兵。

    生命長大,如同農夫精心培育莊稼成熟,鬆土,澆水,去石塊,鋤野草,直到豐滿收割。揚淨麥糠,磨成粉,柔麵,作成餅。(可四28

    有的果子不成熟,有蟲卵寄生,農夫費盡心血,農夫望著發青的果子歎息,不能供應人,或者完整的餅非常美麗,唯有擘開成碎片才能供應人。

  [十一8]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行在神的旨意中才有真正的快樂。

    離開神的旨意就是黑暗,黑暗掌權是魔鬼運行的日子。(路廿二53)是神暫時放手,熬煉人心的日子。

    神暫時離開希西家王,試驗他的內心如何,他就犯罪。(代下卅二31

 十二,呼籲少年人當抓住現今的機會,來遵行神的旨意

     隨心所欲使人肉體快樂,神必審問,人若稍微偏離正路,就要立刻舒服。人不喜歡神的管治,如同野馬,必拴在祭壇上,勒住嚼環,套上軛架,人還用腳踢刺,唯有基督的愛抓住人,人才肯甘願獻上自己。(林後五14;詩11827

  [十二章1] 不要等到老年才來追求神,暮年是衰敗的日子。

  [十二2] 不要等到苦難來到才追求神,當先追求神,奉獻自己,能逃避不必要的苦難。

    [3] 暮年手發抖了,背屈彎,牙齒脫落,眼目昏花。

      [4] 老年人早起,耳聽不見歌聲。

      [5] 腳無力,怕上高處,不願上街,怕車闖身,頭髮花白,手提不動重物,所立的願無力實現,只得廢願。歸到永遠的家,肉體死亡,吊喪隊遊行。

      [6] 屍體脊粱骨斷了,頭顱破裂,肺腐爛,眼睛腐爛,人歸於塵土。

 

    神的話如同刺棍,使人扎心(徒二37),如同釘穩的釘子安定在天(太五18),如同二刃利劍,對付仇敵,對付自己,把靈與魂分開,明白什麼是出於自己,什麼是出於神。(來四12

  若要征服虛空,就是敬畏神,遵行祂的命令,進入幔子不住的親近神,讀經,禱告;出到營外,活出裏面的生命,為主受苦,接受神一切的主宰安排。

  主的門徒:一是與主同在,不斷親近祂,

              二是為主作工,活出裏面的生命,具體的實行。(可三14

  王的窯匠是與王同處,為王作工。(代上四23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何謂傳道書?作者是誰?(傳一12)】

答:傳道書Ecclesiastes,The Preacher,按希伯來原文,「傳道」為一特別之用字,乃有召集開會演講之意。此字與箴言書中的「智慧」一詞同為有位格之字,按拉丁文乃有宣傳真理之意。本書為舊約詩歌書的第四卷(伯、詩、箴、傳),其內容中心思想,論到人在日光之下,萬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最後總意就是敬畏上帝,遵守誡命,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全書充滿論語,「在日光之下」出現29次,「虛空」二字共37次,「在地上」7次,「天下」3次,題到「神字」至少有40次。由此可知人若離開神,生命就滿了失望愁煩,在日光之下所作所求的,都是虛空,得不著滿足。

本書為所羅門王Solomon(意平安)年老時期,約在主前九七○年間寫於耶路撒冷,(傳一1)。敘述他以往人生塵世悔悟之經歷,以傳示其臣民。其主旨乃在說明如何善處虛空迷幻之塵世生活,顯示人當凡事聽從神的引領。書中文句結構分散不一,其段落間有外表上的矛盾現象,難以理解(例一 18;二16;三19;七1617;四2;九510)。其內容雖有難解和隱晦之處,但對於一個有識別力之讀者,確能深深體會領悟其中精深淵博的內涵,識透渺小人生一切勞苦愁煩虛空幻滅之景象。進而惟有奔走天路,追求上帝,敬畏事奉真神,才能得著屬天的喜樂和永遠的生命。(傳三1114;八12;十一110;十二113)。本書為猶太人守住棚節時所誦讀之。

本書著者所羅門王,其名乃平安之意,預表基督為和平之君(賽九6)。所題之「傳道者」(12)預表基督為先知,其在世之先知職分,乃傳福音者。所論到「日光之下」(一14),預表基督為公義的日頭,因基督乃為世界之光。(瑪四2;約八12)——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像傳道書這樣向讀者灌輸懷疑態度的經卷,怎可能被劃入聖經正典呢?】

     傳道書,原文乃Qohelet,意即「傳道者」,七十士譯本將這詞譯為Ekklesiastes。這書卷通常都被人指為憤世嫉俗的書卷,與一般希伯來信仰不吻合。傳道者——所羅門——被視為不可知論者,因為他宣稱,人死後不知遇到何事:「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傳六12)七15-16又指出:「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面對死亡時,傳道者更表達了極度悲觀的態度:九4-5指出:「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的名無人記念。」

    單單看上述數段經文,傳道者著實懷疑人類生命裡的屬靈層面,亦質疑敬虔度日的價值。更甚者,傳道書內有些經文表達近於享樂主義的態度,例如「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累,他的勞苦成為愁煩……人莫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二22-24)然而,傳道書是極具價值的作品,蘊含著深奧的哲理。我們雁視傳道書為一整體,而不可從書內拾取某經段來加以引伸,無視其上文下理;要綜覽全卷傳道書,方能洞悉其豐富的智慧與價值,瞭解神在其中的心意。

    仔細綜覽傳道書,當能瞭解此書的主提及作者的真正目的。所羅門曾盡辦法探求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但到了最後,所羅門說出自己多年尋找的結果——在尋求滿足與喜樂這方面來說,世界所能供給的,都只不過是虛渺而易逝的東西。一切都屬虛空,沒有價值,毫無至終的滿足。「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一2)傳道者宣稱他要尋找summum bonum,他嘗試以所有方式來獲得快樂,建功立業以求滿足,甚至他自己的智慧(包括知識及哲理方面)已達無上境界(二2-9)。「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後來我察看我手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道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二10-11)換句話說,這位傳道者曾面對主耶穌在日後提出的挑戰:「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太十六26)傳道者嘗試攫取這世界能給與他的一切,要冀求生命裡頭的一切享樂與滿足;最後,他竟發覺自己是一無所有。

    綜觀傳道書,全卷的鑰字是「日光之下」(tahat hassemes)沒有認真面對神的人,會落入一個幻像裡——「這世界不外如是」;他們是從世界的角度看事物。於是,傳道者要回答這個挑戰:假如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外如是,沒有新意。那麼,就讓我來查察世界上有那些東西有永恆價值,可使人有真正滿足。傳道者擁有最有利的條件,使他能作出多方嘗試、查察。但他最後也得承認,以世俗眼光來看事物的物質主義者,至終會發覺物質本身是無意義的,他只會面對失望。凡他所意欲的,他都取到手了;凡他所渴求的,也都曾沉醉於其中,但這一切都只會令他厭惡與嘔心。

其實,傳道書的信息清晰響亮——只有與神建立了良好關係,才能尋獲生命的真正意義。人必須以誠懇的態度來面對神的旨意,熱心於踐行神的目的;否則,人類的生命只會是沒有意義的悲劇。「惡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八12)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在人類的肉體消滅之前,有機會侍奉神,為他工作。

誠然,義者與惡人都面臨死亡的威脅,一切生物都有喪命的一天。死亡後,人類都下到陰間,於是再不知道日光之下的世界有什麼事情發生著,亦不再有機會工作以賺取報酬(九5);另一方面,數代之後已無人記念。但無論如何,在我們離世之前,必須與神取得和好的關係,瞭解他在我們生命裡的旨意。「這些事情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十二13)「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創造你的主。」(十二1)「銀鏈折斷……水輪在井口破爛,塵土(你的身體)仍歸於賜靈的神。」(6-7節)否則的話,就真如傳道者所說,「凡事都是虛空」了(8節)。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14節,參太十26 ;羅二16)──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名稱】按“傳道”二字,是從拉丁文引出,表明本書是一種真理的宣傳,或在大會中之講演。按希伯來文為一特別字,是有格位化的,與“智慧”二字相符合。以“智慧”二字聖經常用為格位化的(箴一20,八1,太十一19,加七35,十一49),其原意即演講會員,或大會召集人,正如所羅門曾召集大會(王上八125)。此傳道名稱,本書內共用七次:三次在書之開端(一1212);三次在書之末尾(十二8910),一次在書之中間(七27)。——賈玉銘《傳道書要義》

 

【著者】自己明明說到,他是在耶路撒冷作工的大衛的兒子(一1),且是作全以色列族的王(一12)。大概除了少數人以外,少有人疑惑,不是所羅門所寫,因大衛的兒子中,只有所羅門是全以色列族的王。所羅門王曾有一度,被外邦妃嬪誘惑,失腳跌倒,不專心事奉耶和華(王上十一18);所幸終蒙神恩,痛悔前非,於其歸正以後,即本其經歷,筆之於書,貢獻於曆世歷代的教會。或有人以為此書不過是一種哲學的討論,是著者憑其哲學眼光所發之言,決不得視為靈感而來的聖經;而且其中所言,亦未免有與科學衝突之點;殊不知所羅門的智慧,是由神所賜(王上三513,四2934),即從上面而來的智慧(雅三17)。當他寫此書時,此“智慧仍然存留”(二9)。其寫此書時,既遠在耶穌千年之前,當然也在耶穌與信徒所承認的聖經之中(太廿二29,提後三16)。——賈玉銘《傳道書要義》

 

【內容】書之內容,深帶哲學家之人生觀的色彩,表明人生的究竟。這是所羅門悔改以後由啟示的眼光,闡述他以往的經過,曆言日光之下的萬事,無非是虛而又虛空而又空。比較起來說,與其勞碌終身,捕風捉影,倒不如“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份……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五1819)。人能隨時知足,安享福樂,此為較高的人生。在書中極力說明此意,且是說了再說。但本書的中心意義,是叫人脫離虛空的、無謂的勞苦,把虛浮的悲觀的人生,化為積極的、快樂的,對於神有榮耀,對於社會有貢獻的榮美的人生。要用日光之下的時間,作日光之上的事工;日光照得愈亮,萬事萬物看得愈明。若能把日光之下虛空的勞碌,都化為于教會並于群眾有益的勞動;把俗事俗務,皆化為聖事聖工;這樣的人生即有價值,即不虛空了。——賈玉銘《傳道書要義》

 

【作者】大多數福音派的學者,都以所羅門為本書的作者,因為由一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這幾個字,可推斷是指所羅門寫作此書;並且書中也提及作者是有「大智慧」(一16)和「大工程」(二411),便更進一步指證所羅門作王時的榮耀光景。——《新舊約輔讀》

 

【年期】由於書中的意識乃是作者經歷人生的空虛(雖曾享盡榮華富貴)之後,有看透物質世界的短暫和享有豐富人生經驗的說法;故此相信是所羅門晚年的作品。有人推測此書於主前九三○年左右凓成。——《新舊約輔讀》

 

【目的】本書的要義,不如一般人所說的消極人生觀;相反,乃作者在有限的人生中、在物質享樂充斥的世界中,如何爭取過一個積極和有意義的人生。──《新舊約輔讀》

 

【傳道書的目的】要尋找傳道書的目的,得到令人心服的結論,必須從接受原文的完整性開始。如果像有些人的建議,編輯的修訂那麼重要,目的的問題就無疑挪到另一個層面,成了編者的目的問題。我們也就必須接受書中悲觀的成份。因為如果批判的正統派已經有效的除去傳道書中正統派的要素,傳統的正統派有時也顯然忽略、輕視了傳道書的悲觀主義,或只視之為寓言。但這兩種情形都不能含框我們所有的這本書。

  那麼,傳道書的目的究竟為何?它是護教學的一篇論著,指出人應在慷慨的神面前過信心生活,除此之外,生命是嚴酷無情的。

  讓我們從天地的二分開始思想。傳道者將真實劃分為兩個範疇,一為神的居所,一為人的居所。「神在天上,你在地上」(五2)是全書基本的前提。地用三種辭彙描寫地上的這一邊:「日光之下」、「天下」或「地上」。「天下」和「日光之下」為同一範疇,可清楚見於一1314。至於「地上」是第三個同義詞這一點,應該沒有問題,雖然較不容易證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道書簡介】

重要資料

要  旨:

讓後世的人毋須親自經歷痛苦便能知道:沒有神的人生是空虛的。

作  者:

所羅門

寫作對象:

普世的人,特別是所羅門的臣民

寫作時間:

寫於所羅門晚年,約在公元前935

背  景:

所羅門回顧自己的一生,很多時是遠離了神。

鑰  節: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12:13──《靈修版聖經註釋》

 

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甚麼?】

所羅門治理的以色列國雖處於全盛時期,但他想讓百姓明白:成功和繁榮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參詩一1416;賽四十68;雅四14)。人類所有的成就,終有一天會歸於烏有。我們應該將這道理存記於心,好叫我們有智慧地生活。不然,我們在成功時就會驕傲自滿,失敗時就會失望氣餒。他寫這書的目的,是要說明世上的財物和成就最終皆是虛空,惟有認識神,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我們應該在言語、思想和行為上尊神為大。──《靈修版聖經注釋》

 

【傳道書簡介】

作者:所羅門 日期:約主前935

書名 本書的希伯來文書名是Qoheleth,意思是“召集人和在會中講話的人”或“傳道者”或“講道者”。相應的希臘文是ecclesiastes,同樣指“講道者”,衍生自“集會”一詞。

作者 (雖然經文沒有指明是所羅門,但作者稱自己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一1)。書中提到作者無可匹敵的智慧(一16)、不能相比的財富(二7)、享樂的機會(二3)和大量的建築工程(二46),都與所羅門吻合,因為在大衛的後裔當中,除了所羅門外,便沒有人能符合上述詳列的特點。猶太人的傳統明確地指出所羅門就是傳道書的作者。

在馬丁路德領頭下,許多人摒棄傳統以所羅門為傳道書作者的觀點,認為本書寫於被擄歸回之後,作者是不知名的人士,他使用所羅門作為主要的人物。語言學方面的證據顯示這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但這樣的證據卻並非決定性的。在昆蘭洞穴裏發現的傳道書殘篇排除任何晚於主前150年的寫作說法。

信息 我們可以用三個命題來說明本書的信息:(1)你的角度若是:生命似乎充滿無目的的循環(一4及其後經文)和令人費解的現象(四1;七15;八8),那麼,你可能會論定一切都是虛空的,因為我們不能從世事的安排看出任何目的來;(2)然而,我們要盡情享受人生,要知道那是神所賜的禮物(三12,13;三22;五18,19;八15;九79);(3)聰明人要活出順服神的生活,知道神最終會審判世人(三16,17;一二14)。本書常被引述的經文包括:一2;三1;四12下;一一1;一二1,13──《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寫作背景】

作者以「傳道者」自稱 1:1), 這詞原文作「召集者」或「集會的發言人」,意思大概是他召集一群聽眾聆聽他所宣講的屬靈信息。傳統以所羅門為本書的作者,因為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王的大衛後裔(1:1, 12), 就只有所羅門一人。並且作者享盡榮華富貴(2:4-10),又滿有智慧 1:16), 多作箴言(12:9),正符合所羅門王的生平事跡(見王上3:12-4:34; 9:15-11:8)。

但有不少學者反對這個看法,主要原因有二:

 1 本書有關虛空人生的觀點,不切合所羅門太平盛世的時代,反而與被擄後猶太人受苦之情景較為吻合;

 2 本書原文字彙及文體乃受被擄後亞蘭文的影響,應屬後期的作品。

不過,這些論點僅是主觀的看法,不足以成為定論。至於本書的寫作日期,根據傳統的說法,是所羅門作王的後期,那時是他奢淫墮落背叛神之後,對往日的價值觀念及行為作出懊悔與批判。

──《串珠聖經註釋》

 

【主題特色】

本書結構相當鬆散,辭句晦澀;其中許多詞語在舊約中是獨特無雙的,故準確意義不容易確定。書中關於事情、習慣和諺語方面所作的暗喻,當日讀者或不難領悟,然而今日讀者則會茫然不知其所指。不過,本書對人生有敏銳的觀察和批判,能吸引人去探討其中隱晦部分,試圖得著更深的智慧。

本書的主調似乎帶有「否定」意味,包含幻滅和絕望的意思,表面上似乎否定來生的盼望,甚至有鼓吹縱欲主義之嫌,因此,曾有人抗議把此書列入聖經正典中。然而讀者須明白,「傳道者」對人生的觀察,是局限在今世事物的範圍內,使人知道世界的本質乃是虛空的。在作者看來,罪惡和死亡這兩件事把日光之下人的全部生活否定了,因而任何在這種生活中力求生存意義及滿足的做法,都受到挑戰。世界若能夠成為神啟示的媒介,顯出 善良、智慧和公義的本性,人生才有意義。今世若成了人追求的目標,人生就變得虛空。作者指出,人若要在日光之下活得有意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歸向神,以敬畏順服信靠的態度接受一切出於神的安排,並運用神所賜的力量去享受現有的生活。

──《串珠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本書書名、作者及寫作時期

這本書只有短短十二章,卻是很不容易註釋的一本書。書的開頭記有“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十八個字。“傳道者”原文為Qoheleth(參一212;七27;十二810),是個普通名詞,雖屬陰性,但當陽性詞用;指的是聚會中的領會者,不一定講道,又可譯為“編譯者”、“傳道者”。

誰是這位傳道者?為甚麼作者不用自己的名字?從作者在一1介紹自己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和一12的“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來看,他很可能就是所羅門王。若將一16說的話和《王上》三12;四2931;十7的經文,以及二79和《王上》三13;十23參照來讀,更可以清楚看見作者就是所羅門。

可是依當日用字習慣,“大衛的兒子”可以指大衛的任一位後裔(《以斯拉記》八2原文就把大衛許多代以後的子孫哈突稱為“大衛的兒子”),而“以色列的王”也可以指北國滅亡後南國猶大的王。因此,在理論上,凡是大衛一脈的子孫作王的都有做本書作者的可能。

若把前面所引《王上》的資料,以及二111所說的各點一併參照來看,除了所羅門之外,很難找到任一人比所羅門更符合所有的條件。

不過,由於本書作者既沒有用所羅門的名字,“在耶路撒冷作王”和“以色列的王”所指的也不限所羅門一人,而寫作所用希伯來文包括語彙和體裁,顯然屬所羅門以後時代,甚至可能為被擄以後的作品,所以自馬丁路德開始,許多聖經學者都認為本書的作者不是所羅門,而是另有其人。真正的作者未露身分,只稱自己為“傳道者”,他敬佩所羅門,把這位以色列智慧人中的至智者(王上四31)一生所得教訓和思想,用當日流行的“智慧文學”體裁,寫成本書,以護衛所信的真道。

在作者看來,要是所羅門果真寫一本講人生虛空的悲世之作,他一定會寫成這樣一本書。因為書中所收集的應是所羅門王晚年的想法。但他不願偽託所羅門之名,卻用“傳道者”,讓讀者明白作者不是所羅門,而是他這位不願透露真姓名的人。很可能他甚至不是一位王,而是一個平民(看四12;五89;八24;十1617等處對統治者的不滿)。

本書的寫作時期,象作者一樣,難確定。有的人因發現書中有些波斯字,認為必屬主前五世紀以後之作。但單憑幾個字殊難確定年代,迄今尚無可信證據足以確知本書的寫作年代。主後1950年代在昆蘭發現《傳道書》的古卷殘片,記有57章,從手抄字體可知為主前二世紀之物,內容與傳統希伯來文聖經,除以、二處誤抄外,完全一樣,可見《傳道書》是舊約各卷中內容保留得很好的一本,而其寫作年代至少應早於主前二世紀。

二、          本書的宗旨

作者依據一生體驗所得,指出一個人所追求的世上的幸福,若人生的目標僅止於此,所得到的只是一片虛空,毫無益處。他冷靜觀察人在世上勞碌,追逐不休,仿佛有一天真能擁有世界,盡揭其秘,重新建造,衝破人生的一切枷鎖,控制自己的命運;但到頭來會發現,“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一14;二11;四16;六9)。人的智慧極其有限,根本察究不出人生的極終目的。愈多知道就愈增愁煩(一1718;七1617,24)。

但作者顯然是一位很有信心的人,他所質疑的是人的智慧和勞碌。他憑信心的眼睛觀察到世事原來有其一定的秩序,是造物主依祂奇妙的旨意所立定(三115;六12)。世界宏偉無比,人難明其究竟,表面看去能得滿足殊少,可是神早已把“永生”放在人心裡(三11),世上有時間限制的短暫事物,自難滿足人內心對永生的希求。所以,作者說,人應敬畏這位宇宙的主宰,承認自己的有限,接受雖不能參透卻明顯為甚所定的一生,享受美好人生;謙卑謹守神的誡命,盡做人的本分(十二13)。

三、          結構和內容

前面說過,《傳道書》是一本不容易解釋的書,因為作者對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做了不少觀察,一一加以暢論,但前後並不十分連貫;兼之用詞隱晦,不易完全明白。書中主題雖不變,作者討論的方法卻是變化萬千。全書的中心信息很明顯是講人生虛空,若不能從超越萬物的神裡頭尋找生的意義,一生勞碌都是捕風捉影。但這位“傳道者”的確知識廣博,他所觸及的範圍極廣,從人的智慧、教養、財富、權力、信仰,以迄快樂、性格,甚至壽命的長短,但無不歸納到“虛空”這兩個字。世上無一事無一物能予人真滿足,能賦生命予意義,人人到頭來都下到墳墓。

歷代解經家對本書有若干不同看法,一種認為作者的極端悲觀論調其實是享樂主義的張本,人生既如此短暫且空虛,不如吃吃喝喝度日,享受一番自己勞碌的所得(二24)。但享樂不能充足解釋本書內容,因為作者在同一章中開頭處便說明享樂也是虛空(二1)。

有的認為作者的人生觀為宿命論者,因他說人象動物,與動物的遭遇一樣,都同樣要死(三1622)。若以人論人,只從人的物質結構來看,不看他的靈性和與神的關係的一面,人的確與動物無異,甚至有時還不如動物!

要恰當解釋本書,須先瞭解希伯來“日光之下”這句成語的意思,指的是完全從人的角度來看事物,沒有涉及到神。若把本書視為神所默示,記錄下憑人的能力充其量所能明白到的人生的意義,然後從此方向來閱讀,才能有所得著。

人要是單從物欲和短暫生命的享受中去找尋滿足,註定會失敗。生命在物質的層次上的確是虛空、是捕風,毫無意義。可是世人代代不息都朝此錯誤方向找尋幸福,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滿足,希望擁有只具物質價值的事物。傳道者針對這個方向的人生追尋,作了深刻的剖析,告訴迷途的人此路不通。

但作者不只消極說明追求物質生活的無益,因為即令純從人的角度來看,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全書處處點出信心在生命中的地位,信靠神的人決不會有此虛空失望感。從十二章可以見到人生灰黯的畫布上閃出的希望的光芒,作者要我們“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十二1)。許多人悲觀歎息而又不明白人生何以會如此,作者要求他們跳出周而復始,只有死亡等在盡頭的空虛人生,提升到更高的靈性層次上來生活。

人生的方向,在青少年這個重要時期應作決定。“當紀念造你的主”的意思,是說人在年紀尚輕時便應認識到他的生命並非自己所造,也不能完全由自己主宰,他應明白生命是神這位造物主賜給人的,珍貴無比,人因此有責任照顧並珍惜一生。生命既為神所賜,隨生命而來的才智和能力也是來自神,那末,在人生的極終目標中,應包括賜生命的主賦予生命的目的和意義。事實上這已包含在每一生命之中。既然如此,人不可只在“日光之下”生活。

在世界進入所謂科技世紀之後,人為科技的成就照耀得眼迷目眩,高談人是自己的主人,可以獨立於神之外隨心所欲,忘記了上面所說的生命乃神所賜的根本道理。其實,從科技本身的理論已可明白,設計的人構思任何機器,必有其一定的規格、特性和限制。我們使用這機器若不理會其限度,例如汽車的速率極限,難免車毀人亡。這也正是《傳道書》對人生的基本態度。

生命比最複雜的機器還複雜千萬倍,到現在,科學家仍未能窮其底蘊。神設計並創造宇宙和萬物,依祂奇妙難測的旨意運行、生活不息。人若不問造物主原先造人的圖則和計畫,不照祂的目標和旨意,甚至故意違反造人的原意來使用這個複雜萬分的生命,結果自然不堪設想!

作者用極富彩色的筆調描寫人的身體的衰敗。他寓意地說:“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指眼力的衰退),雨後雲彩反回(指身體的病痛隨年紀而增加),看守房屋的發顫(指手發抖)、有力的屈身(人老了彎腰駝背)、推磨的稀少就止息(牙齒逐漸落盡)”(十二23)。“雀鳥一叫”指老年人的聲音自低沉轉尖高,說話的能力(“唱歌的女子”)也衰退:聽力遲鈍,甚麼好歌都聽不到(十二4)。“吝樹開花”時,粉紅一片,但落花時,則轉成銀白,喻老人銀髮。蚱蜢身軀小,應可跳躍,但處冬天,嚴寒中,小身軀也成為重負,行動遲緩(十二5)。平生壯志早已消失(“所願的也都廢掉”)。等著歸他“永遠的家”,讓一生長埋黃土。這些詩的語言所要說的是人終於要歸到他“永遠的家”(死亡,十二5);世上萬事萬物都如白駒過隙,瞬息即逝,沒一物是永久的!

如此誠實面對人生,可以帶來無限失望,大呼存在無意義,根本沒有逃生之路;但也可以喚醒陷在迷途中的人,踏上信心之途,得到造人的神本來就要我們得到的永遠生命;象使徒保羅那樣,能在虛空與敗壞的肉體生命中,看見得贖的生命(羅八1625)。

《傳道書》對人生大問題提出的解答,必須放在全本聖經啟示的亮光中來閱讀。作者不但指出人生之謎,他也相信這謎在神不斷啟迪的亮光中,會有解明的一天。他指出物質的不可恃,財富並不能換來幸福,已讓我們隱隱聽到在他數百年後發自神的智慧之聲:“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這至高的善是凡虛心尋求的人都可得到的。

──《啟導本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