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一章拾穗 【傳一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傳道者”。所羅門重複以傳道者來自稱。這稱謂指他是召集和在集會中講話的人。他向一群智慧人講話,而這些人在古代的以色列,是神藉以向人傳達真理的仲介人(耶一八18)。──《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關於本書的作者可看<參考資料>“本書作者”條。本節及全書均未提所羅門,故一般認為本書非所羅門所作,而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精於寫作,且搜集有許多箴言的“傳道者”(十二9~10),敬佩所羅門的智慧與學問,希望後人可從這位已故的以色列王一生豐富經歷得教訓。書中可能收有一些所羅門的作品。──《啟導本註釋》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 所羅門王是當代的最高智者,享盡了榮華富貴。當他傾訴生命的虛空之時,要比普通人談及人生虛無,更有說服力。傳道者的言語: 傳道者是指大眾演說家,表明下文是所羅門教導大眾。 ──《聖經精讀本》 大衛的兒子,在耶路撒冷作王是指所羅門,但「傳道者」之假名顯示出作者對所羅門的宣稱並不認真(因此可以意譯)。這卷書是所羅門故事的總論;後面會告訴我們,本卷書的原作者是一位謹慎的作家,智慧人,箴言的蒐集者(十二9~12)131。——《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 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命題1}如果這本書是神所啟示寫的,為何新約不曾引用這本書裡的經文? 〔難題〕新約的作者引用了很多舊約(從創世記到瑪拉基書)的經文。舊約每一本重要的章節成百句的經文曾被新約的作者引用。但是傳道書裡一句經文也不曾被新約引證過。如果傳道書是神所啟示的,為何不曾被新約引用? 【解答】 有一些舊約書卷不曾為新約的作者直接引用,譬如:路得記、歷代志上下、以斯帖、雅歌和傳道書。
然而這些書都是猶太教和基督教認為是聖靈所啟示的。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的: (1)是否被新約引用過的經文不是決定它是否為聖靈所啟示的。而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是作者因著神的啟示所寫的,而且被祂的百姓所接受才是重要。傳道書在這方面符合了這個條件。(2)雖然傳道書的經文不曾為新約所引用;但它所陳述的事實與真理也曾在新約裡記載過。譬如:
新約的作者沒有必要去引用舊約的每一卷書。很少基督徒引用列王紀上;就如新約羅馬書十一章4節引用列王紀上十九章18節。事實上,很少基督徒引用約翰壹書,約翰貳書的經文,雖然它們也是神所啟示的話語。因此一卷書是否曾被引用與是否是神所啟示的沒有關聯。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傳一1 大衛的「兒子」】「兒子」一詞可以代表政治關係,也可以代表血緣關係(任何男性後代──孫兒、曾孫等──都可稱為兒子)。本節將傳道者描述為大衛作王的後裔之一。所羅門是其中最顯著的一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一1 這“傳道者”是何許人──】此書的作者就是“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王”的所羅門(【傳一12)。他稱自己為傳道者,召聚人民來聽他所傳的信息,並且收集智慧的言語(箴言)。他是聖經中擁有世上一切(包括智慧、權力、財富、尊榮、名譽及神的恩寵)的人物,然而他卻說世界上的一切至終都是虛空。他致力喚醒人民不要將信心放在個人的努力、才能和自己的義上,而要將自己奉獻給神,作為他們活著的惟一理由。──《靈修版聖經註釋》 【傳一1假如所羅門並非傳道書的真正作者,一章一節怎可能是正確的呢?】
傳道書一1肯定地指出:「在耶路撒冷作主,大衛的兒子傳道者」寫成這卷傳道書。然而,某些現代聖經學者卻持另一種意見(例如Delitzsch,Hengstenberg,Leupold,Young,Zoeckler,等學者均是);例子之一有享德利(G.S.Hendry),他說:「作者並不是真正自承為所羅門,他不過把書中的言語假託為所羅門口說……」(NewBible Commentary,中譯《聖經新釋》,頁二0八,香港證道)。
誠然,作者並沒有宣稱自己就是「所羅門」,而只自承為一位Qohelet(與意思為「集會」、「集合」的qahal有密切關係),但若 斷言這份充滿哲學性言論的經卷並非出自大衛王的兒子——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卻有歪經文的語意。雖然在希伯來原文中,「兒子」(ben)偶然用以代表某人的第三、四代或更晚的子裔(如孫、曾孫……),但再詳察經文所載關於作者的資料時,無疑會予人一種感覺——他向讀者表示自己就是所羅門王。作者提及自己有空前的智慧(一16),無人可與比擬的財富(二8);婢僕之多,達到驚人程度二7);他毫無節制地獲取自己喜好的物質以尋享樂(二3),經文亦提及他展開了龐大的建築計劃。除卻所羅門王,在大衛的後裔中就再沒有其他猶大王配得上述描述。
大多數現代學者都承認,傳道書的內容暗示其作者就是所羅門,但他們認為這只不過是作者(現已不知是誰)的一種手法,欲透過所謂所羅王的言論,而指出屬世的物質主義至終只會導至歎息與虛空。假如這種意見與事實相符,那麼,差不多每一卷聖經的作者,其真確性也受到質疑。於是,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和何西阿書,甚至使徒保羅的作品,其作者問題亦會惹起無休止的爭論,被聖經學者指為「表達他的觀點的一種手法。」在一般書籍的情況裡,真正的作者冒他人之名來出版他的作品,那麼,這本書就是膺品,真正的作者會受法律制裁。然而,聖經有著崇高無比的價值,其整全性及真確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主耶穌及使徒均曾明證舊約聖經是神的不能錯誤的話語。因此,指某卷聖經為託名之作,這論點實難以接受。 指證傳道書的作者並非歷史上的所羅門王,主要論據在於語言學上的資料。學者們認為傳道書的用語字彙,與主前十世紀寫成的希伯來作品大相逕庭,卻相似於某些以亞蘭文寫成的作品(如但以理書及他勒目),或近似晚期甚至舊約成書以後的希伯來文作品(如以斯帖記、尼希米記及米示拿)、德裡慈從傳道書找到九十六個字,除卻被擄期間及以後的經卷,諸如以斯拉,尼希米及以斯帖記,歷代志、瑪拉基書及米示拿,上述九十六個字彙不可見於聖經的其他部分。梭克列(Zoeckler)宣稱,差不多每句經文都找到亞蘭文的語調;然而,韓斯坦堡(Hengstenberg)卻認為,整整十一章傳道書,只有十處經文顯示有亞蘭文的語調。因此,從政治及社會狀況看來,傳道書應成書於主前五世紀。然而,持上述論調的學者都忽略了一點:傳道書與主前五世紀的希伯來作品的相似程度,不比與主前十世紀的為高(除卻雅歌及箴言)。 在昆蘭第四洞,找到傳道書於第二世紀中葉時抄本的殘卷,繆林堡(James Muilenbeng,“A Qohelet Scroll from
Qumran,”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135,[October,1954]:20)對這份殘卷有以下評述:
在語言學這方面來說,傳道書可算獨一無二。無疑,這經卷的用語異常特別。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於受到後期的希伯來文(Margoliouth及Gordis有所討論)影響所至;在這方面,米示拿的用語提供了足夠證據(Jewish Encyclopedia,V,33有詳盡的解釋……他指出傳道書與腓尼基碑文的字彙有頗多類同之處,上述刻文例如:Eshmunazar,Tabnith)。長期以來,學者均察覺傳道書內有亞蘭文語調,但時至近代,學者才針對此點作詳細考究討論(例如F.Zimmerman,C.C.Torrey,H·L Ginsburg)……米德侯(Dahood)曾提及迦南及腓尼基字彙對傳道書的影響,以支持一種論調——傳道書乃作者用希伯來文寫成,但後來內中的語文受到腓尼基字彙及文法的影響,因而顯出傳道書本身深受迦南及腓尼基文化的感染(Biblica 33,1952,pp.35-52,191-221)。
認為傳道書非所羅門之作的學者們,提出大量在語言學方面的證據。在衡量上述證據的分量時,必須在此指出,詳察所有資料後(包括字彙、風格、句法),發覺傳道書在用語及風格上均是獨一無二的,與任何希伯來經卷都不相似,甚至迥異于流傳至今於主前二世紀寫成的希伯來文獻,而昆蘭洞的傳道書殘卷正于此時寫成。至於次經傳道經,其作者為西拉之子耶數,則深受傳道書影響,在風格及入手方法上均欲加以仿效;這卷偽經才顯出有主前二世紀的風格。
照本書作者自己審斷,密德候所指出的論點才是令人信服的,上文引述繆林堡的話已陳明密氏的觀點。密德候解釋了為什麼傳道書擁有如此殊異的字彙、句法及文風。假如這種殊異的文風首先於腓尼基發展成熟,另一方面,又假設所羅門涉獵了各地區的智慧文學(參王上四30-34)。那麼,我們有絕對理由相信,是所羅門自己選擇用這種獨特的風格與慣用語來寫下他的智慧之言。密德候的論點令人極為信服,他認為傳道書顯示了受腓尼基文字影響的傾向,極明顯的腓尼基文字的變音、代名詞、句法以及字彙,並且有各種類比。被指為出現于傳道書裡的亞蘭文,亦可見於腓尼基的碑文上;由此看來,上幾段所謂語言學方面的證據,實不足以支持傳道書乃後期作品之說。 至於密德候自己,為了解釋傳道書與腓尼基語文的相似性質,他假設耶路撒冷於五八七年淪陷後,有很多猶大人逃往腓尼基,建立許多猶大人的社區,而傳道書就是由這些猶太難民所編成的。然而,當我們考慮尼布甲尼撒王的作風時,密德候的論點便似乎不能成立了。因為尼布甲尼撒要將猶太難民趕盡殺絕;他甚至進軍埃及,也是為要屠殺那些避戰至此地的猶太人。 由此看來,傳道書寫成的時代,就只剩下一個可能性。就是當以色列與推羅及西頓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商業、文化及政治上均有所交流或要相互依賴之時,這個時期,無疑是所羅門作王期間了。那時候,智慧文學正發展至蓬勃的階段。(所羅門在位期間,腓尼基的猶太人希蘭負責設計及製造聖殿上的裝飾,大量腓尼基工藝師在他監管下工作。)正當此時期,所羅門寫成了箴言,而且他有可能致力幫助使約伯記普及于民間。從語言學及比較文學的角度,以及所羅門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狀況看來,主前十世紀——所羅門工期間——最可能是傳道書寫成的時代。(請參看本書作者的另一份著作A Survey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中譯本《舊約概論》香港種籽,以瞭解贊成晚期成書論的學者所提供的各種論據。)──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傳一1~23】本文可以說是傳道書的導論,充滿了傳道者對人生虛無的體驗。但是,傳道者並沒有絕望和放棄。因為,並不是人生本身虛無而無意義,乃是離開神的生命是虛空的。傳道者深悟痛覺,迄今為止,自己並沒有在生活中以神為中心,過的乃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世俗主義者的生活,這就使其人生虛空至極。傳道者坦言自己的過錯,苦口婆心地督促後人不可重蹈自己的覆轍。當傳道者悔改過以神為中心的生活之時,上述的絕望和虛空就自動消失,成為更大的希望和真幸福的契機。在後部分,身陷絕望深淵的傳道者,闡明只有與神同在的時候,生命才有喜樂,永恆與祝福,勸勉人當單單依靠神。本文給我們帶來以下教訓:①反省自己是否在追求屬世之物,猶如獲得真智慧之前的傳道者那樣(賽55:2;太6:19);②傳道者徹底認識了人生的虛空而更加堅定地信靠了神。此時,他所得享的平安和幸福,勝過他以君王的身份所享盡的各種快樂。只有在自我徹底破碎的時候,人才能擁有真正的祝福。本文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①傳道者作簡單的自我介紹(1:1);②指出具體例證:i.人生旅程是無意義的(1:2-11);ii.人的智慧是毫無意義的(1:12-18);iii.快樂和錢財也是虛空(2:1-11);③最後論到,死亡使在世的生活失去根本的意義(2:12-23)。 ──《聖經精讀本》 【傳一2】「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虛空的虛空……凡是都是虛空”。這個萬物都全然虛空的論題在第一章3至11節,也在整卷書中詳細闡述。這論題與羅馬書八章20至22節一致。參看那裏的腳註。由於罪,萬物都服在虛空之下(創三17,18)。──《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全書的論題。 「虛空的虛空」:這種疊詞於原文有至高的意思,意即「虛空之極」。本書的目的並非勸人悲觀失望,而是針對拒絕神的世俗主義。 「凡事」:指「在日光之下」(3)的物質世界。在這規限的範圍裡,人生顯得毫無意義。──《串珠聖經註釋》 虛空的虛空: 是希伯來文的表達方式,此歎息中充滿了對世事完全的絕望。據8:20,世界原本不是虛空的存在,只因人犯了罪,人和宇宙才服在虛空之下。因此,這句話教導我們,在這虛空的世界解決罪的問題是尋找一條救恩的道路,你們不要置身在這不冷不熱的生活中。 ──《聖經精讀本》 本節揭示全書的主題。“虛空”在書中出現逾30次,原文有“一口氣”的意思(詩一四四4)。極言其短暫飄忽。本書突出人生的無益與無意義。要是生活中沒有了造人與萬物的神的同在,不能遵循祂在人身上的計畫與旨意,人生有若捕風捉影,全屬虛空。 作者在2~11節中指出,從屬世的眼光看,人生是虛空的(2節)、勞碌且無益處(3節),根本跳不出包藏萬般煩惱的地上世界(4節)、大自然(5~7節)與歷史(8~11節)的局限。他指出這些都是事實,但並不代表全部真相。若只從人的角度來看人生(“在日光之下”),連他自己的一生也是“虛度之日”(七15)。但他的信心眼睛所見到的遠比這為廣闊。 “凡事”指人離開神在地上所作的一切。“虛空的虛空”為希伯來文形容詞的強調用法,等於說“極端虛空”。──《啟導本註釋》 虛空的虛空是希伯來文的最高級表達法:「完全的虛空」。虛空(hebel)包含(i)短暫和空泛。——《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 2「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命題2}這本書充滿了懷疑(akepticism)為何仍能成為聖經的一部份? 〔難題〕所羅門撰寫這本書所陳述的從頭到尾充滿了懷疑,這與聖經所主張的有矛盾。在傳道書九章5節所羅門說,『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
這樣充滿懷疑的書,何以是神所啟示的經典呢? 【解答】 雖然傳道書所陳述的,當以單獨個別的經文闡述時,似乎是與聖經的教訓有矛盾,但它不是一本懷疑論的書。但是如果將書中整體的上下文一起闡釋而瞭解時,就可看出它與其它經卷並不相悖而且是相符的。在傳道書一章2節所隨的虛空不是在加強懷疑的性質,反而是所羅門描述在這現世裡他追尋生命的喜樂與真實意義的記載。所有這些看起來像是疑惑的觀察,主要是在表示當我們離開了神,一切在日光下的萬物都是虛空;並且告訴我們人類真實的喜樂與平安的唯一根源就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神。所羅門最後的結論就是所有一切人當盡的本份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傳十二 3)。──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傳一2 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甚麼?】所羅門治理的以色列國雖處於全盛時期,但他想讓百姓明白:成功和繁榮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參詩103:14-16;賽40:6-8;雅4:14)。人類所有的成就,終有一天會歸於烏有。我們應該將這道理存記於心,好叫我們有智慧地生活。不然,我們在成功時就會驕傲自滿,失敗時就會失望氣餒。他寫這書的目的,是要說明世上的財物和成就最終皆是虛空,惟有認識神,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我們應該在言語、思想和行為上尊神為大。──《靈修版聖經註釋》 【傳一2~11】本文是傳道書的序,一針見血地指出,只要沒有解決罪的問題,人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來去匆匆地駐足,在盲目迴圈的歷史的瞬間,轉眼逝去:①3節痛苦地呐喊到,人的所有努力僅僅是飛蛾的掙扎;②巨大的宇宙在盲目地迴圈,傳道者從自然現象悟出,在這種迴圈過程中,罪惡的人類猶如泡影,無論走到哪裡,都無法找到解決生命問題的方法——永遠得救的方法(4-8節);③罪人的悲慘命運是歷史事實,在本質上,人的所有努力均是有限的。最終,每個人都會淹沒在歷史之中(9-11節)。 ──《聖經精讀本》 【傳一3】「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有什麼益處”。人的努力並不保證有正面的利益。“在日光之下”。一種修辭法(轉喻),不指出事物,卻指出其位置。在本書多次使用(29次),這單單指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是在太陽之下。──《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益處」:原指「餘剩」或「利潤」。人一生的勞碌,並不會帶來永久的利益(參太16:26)。──《串珠聖經註釋》 “勞碌”指體力勞動(參詩一二七1),也可指心力的操勞(參詩二十五18)。此處當包括二者。“在日光之下”一語,聖經中只見本書,出現近30賜,指的是人的世界有其極大的限度,一切事物都很短暫。在此極限中的一切努力,方向錯誤,偏離了神造人的目標,結果無非失望、苦惱,毫無益處!耶穌對此有很精闢的說明(可八36~37)。──《啟導本註釋》 日光之下: 指沒有神的人類領域,日光之上則意味著神所居住的領域。傳道者所要強烈否定的是,不信神的整個生活。沒有神的地方都是虛無。益處: 是商業名詞,意指利益(Profit)。整個世界既已屈服在空虛之下,又能為人帶來什麼益處呢?若有人尚不肯承認神,為從世界賺取各種 益處而奔波,無異於在為虛空勞累。 ──《聖經精讀本》 這一節說明人類在地上徒勞無獲。「益處」(yitro^)是一商業用語;生命「得不著利息」(Jones)。如果全地都服在虛空之下,要單從它的資源中尋求利益或滿足,是不可能的。「勞碌」(`a{ma{l)可以指身體的辛勞(詩一二七1),或是心靈的痛苦(詩廿五18)。——《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3~11】引言:顯示生命的厭煩。──《串珠聖經註釋》 【傳一4】「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地卻永遠長存」:與短暫的人生構成強烈的對比。這僅是相對的說法,並非指天地不會廢去。(參詩102:26; 太24:35; 彼後3:10)。──《串珠聖經註釋》 人生本已短暫,若和所生活的大自然比較,更顯得匆忙!我國詩人見月圓月缺,曾慨歎人生太匆匆。《詩篇》的作者也有人生“如夜間的一更,…如睡一覺”之歎(九十4~5)。人生的無益問題永無休止,看不到何日能得到解決(“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啟導本註釋》 一代……地: 意指由時空兩個領域組成的這世界,意味著不信神的領域。過去……又來……永遠長存: 淒然地唱到,毫無得救的能力,故無聲無息地默默等候神創造的新天新地。 ──《聖經精讀本》 生命的短暫與地的顯然長存不變成對比,使人類的問題益形嚴重(參詩九十4以下,那裏形容人的效用有如夜間的一更,其精力好比睡覺,其持久性好比草一般)。地的本質既是虛空,就沒有改變的希望。過去……又來……長存為希伯來文的分辭,表示行動的繼續:「繼續不斷地過去……來……長存」。「永遠」的意思是指「日光之下」地的虛空問題永無止盡。——《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4~11】神所創造之宇宙萬物那無止境的循環,闡明萬物單調的虛空。──《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傳一5】「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急歸」所譯的動詞有「抓住,喘息,以鼻吸氣」等意。它將太陽描寫為一副非常疲累的模樣,像「一個賽跑選手重重地喘息著136。」第6節重復的分詞「颳(去)……轉……轉;返回轉行(去)」給人一種單調的感覺。——《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5~7】作者以三個大自然的現象來比喻人生的迴圈複始。 「急」:原指「喘不過氣」,即沒有休息。──《串珠聖經註釋》 表面看去,世上活動多姿采,但究其實際,並沒有新發展。人類的辛勞和大自然的運轉一樣毫無所獲。作者以太陽的起落、風的旋歸、江河的流轉為例,周而復始,令人困乏厭煩。──《啟導本註釋》 【傳一5~8】“日頭”雖有染紅天際的氣勢,卻轉眼之間就落到西山,意味著人生的短暫和無常。“風”象徵生命沒有真方向。7,8節則指出,雖然不斷地在循環往復,卻無法得著真正的滿足。作者使用了氣勢磅礴的自然現象,更加莊嚴肅穆地描述了虛空的生命。藉自然界謳歌神的偉大和慈愛(詩19:1-6)。因此,問題並不在於外在的自然環境,而在於人被罪所玷污的內心。 ──《聖經精讀本》 【傳一6】「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傳一7】「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這節的意思,並非指河流歸回水源之虛,而是指河流不斷流入海洋,卻始終無法注滿。——《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8】「萬事令人厭煩(或作“萬物滿有困乏”),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不息的迴圈,只帶來厭倦,叫人看不完,聽不盡。──《串珠聖經註釋》 “萬事”指4~7節和類似的事。這一切都不能讓人得到滿足。 “人不能說盡”是說世事厭煩無法盡述,耳目之欲永難滿足。──《啟導本註釋》 萬事(萬物): 可譯為所有的事物(1:4-7)或“所有言語”。眼看……聽不足: 可解釋為“世間的任何事物均不能滿足人心”或“世間的任何哲學均不能賦予人價值(賽44:20)。困乏: 唯有走向耶穌基督,才能使人從這無窮盡的困乏中解脫出來,進入安息(太11:27-30;約14:6)。
──《聖經精讀本》 「滿有困乏」最好用被動式(被困乏),而不用主動式,符合它在其他地方 的清楚意義(申廿五18;撒下十七2)。 「萬事」可譯為「一切話語」,用來強調人的言語無法表達其不滿足。此思想在下一句中出現。動詞飽(s*a{ba`~)通常是指肉體的飢餓得飽足(例:出十六8、12),但在此是指情緒和心理上的滿足。——《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8~11 讀書、工作、成家……一代一代周而復始,生命的意義何在?】 很多人感到不安和不滿。他們想:(1)為甚麼我遵守了神的旨意,反而極其疲倦,沒有成就呢?(2)生命的意義是甚麼?(3)當我回首往事時,對自己的成就能感到快樂嗎?(4)為甚麼我會覺得精疲力盡,幻想破滅,枯燥乏味呢?(5)我的將來會怎樣?所羅門試驗我們的信心,激勵我們要在神裡面探求人生真正恒久的意義。如果你像所羅門一樣徹底檢視自己的一生,就會發現事奉神才是最重要的。或許神正要求你再次思考你人生的方向,正如所羅門在傳道書中所做的一樣。──《靈修版聖經注釋》 【傳一9】「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傳一9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按照其王室碑文,亞述諸王似乎不斷尋求新的成就,好誇耀他們做了一些人所未為之事,以求躋身「發明人」或「創辦人」──即創立先例者──的名單中。所列的成就包括了歷程、征服,建築大道、王宮、廟宇、城市,或引進新的技術或慶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一 9~10「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命題3}日光之下真的是無新的事物嗎(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難題〕所羅門宣稱:「日光之下並無新事」。這樣的陳述不只與科學和過去人類的歷史有矛盾,而且也與其他聖經的經文所說的神要「作一些新事」(賽四三19 ; 耶卅一 22)有衝突。 【解答】 當然人類曾有新的發明,並且神也作出許多新的事物。但是這並非所羅門在這句經文所意指的,而是人在日光下如何能得到滿足(傳一 8 )。作者試著用醇酒、財富、智慧和工作得著喜樂(傳二章)但是仍然歸於虛空。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傳一9~11】歷史的過程亦只是一連串事物的不斷重複。──《串珠聖經註釋》 要是沒有了神,一切只從“日光之下”的世人觀點來看,世事只是不斷的迴圈。環境(“已有的事”)和人的勞碌(“已行的事”)看似在變,其實依舊。許多好象是新的事,只是舊事翻新,人太容易忘記,把它們當成新。因此在“日光之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毫無用處,不能説明人認識人生的真義。──《啟導本註釋》 並無新事: 有人或許會說,人造衛星、核武器、汽車等不是過去所不曾有的新鮮事物麼?但是,這些並不是絕對的創造,它只是對過去的改良。並且,這些物質文明未曾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罪,提出新的解決方法。並無新事不是人類文明的問題,乃是指完全不可能出現新的局面(賽65:17)。然而,有一種方法卻可以打破這種絕對不可能,那就是與基督聯合而成為新的被造物 (林後5:17)。無人紀念: 生活中沒有新的事物,人早已捲進自己的問題的漩渦,全然無暇紀念前人的榮光。即便是有所紀念,也是為了從中汲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決非為了頌贊前人的輝煌。因此,追求歷史聲譽也是毫無意義的(詩49:17;彼前1:24)。 ──《聖經精讀本》 【傳一10】「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傳一11】「已過的世代,無人紀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 有關人類過往和將來努力取得寶貴之成就的回憶,不久也被忘記。──《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記念」是由動詞「記住」而來,意思是「記住並遵照而行」,這用法有充份的證據。尼希米的禱告「求你記念我」(尼十三31),是懇求神因著祂過去的應許而行動(參創四十14;出廿8)147。「已過的世代」,註釋家們曾討論應當譯為「以前的人」(NIV,LYS,和其他的人),或者是「以前的事」(RSV)。——《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2】「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 作者已由1節的第三身變作第一身自稱。──《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改用第一人稱,自述生平經歷和感想,以王者身分說話,有力量“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3節)。──《啟導本註釋》 在整個討論再向前邁一大步時,一1所引述的君王身份此處再度重申。在所有的人中,唯獨所羅門有能力做到以下所記載的這些觀察。我們正是在探究他的故事。筆名乃是一種文學的技巧150。——《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2~18】在本文中,受到批評的物件並非神所賜關於救恩的智慧,乃是日光之下的屬世的智慧。傳道者對智慧的批判,帶給我們以下教訓:①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靠著人的智慧,斷然無法解決根本上的問題(林前1:19,20);②屬世的智慧往往從自私的目的出發,具有使人驕傲的屬性(耶9:23);③領悟屬世智慧的過程較為艱辛,智慧的內容本身更是給人帶來諸般的痛苦;④智慧並非數量的問題,乃是品質問題。因此,聖徒與其為擁有許多智慧而自負,不如為擁有神所賜的真智慧而誇耀、喜樂。對現代的知識界,聖徒可以尊重其相對價值。2:13-16卻也要清醒地認識其局限,去追求認識神的真智慧,因為唯有神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們的人生的問題(林前11:21)那麼,怎樣才能夠獲得智慧呢?唯有回應神的啟示,才能夠得著智慧。 ──《聖經精讀本》 【傳一12~二23】這一段接上講人根本沒有出路。靠智慧去尋求,越多智慧越增憂傷。智慧雖可貴,解決不了問題(一12~18)。寄情酒食男女的歡樂,仍是一場春夢(二1~11)。果真一切如浮雲,全屬捕風捉影?又不儘然,因為有一事絕對會發生,只是遲早問題;這就是死亡(二12~23)。──《啟導本註釋》 【傳一13】「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 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極重的勞苦”。沉重的任務。──《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尋求」:指往深處去探討。 「查究」:指往廣處去觀摩。 「經練」與「勞苦」:於原文為同一字根,可譯作「事務」(如5:3)。 「極重」:原作「禍患」(參2:21)。──《串珠聖經註釋》 傳道者「專心」,即誠懇並熱切的;「心」乃與外貌相反(撒上十六7),表示內在的生命,所有心智、情感和靈性能力的中心。「尋求……查究……」表示他的徹底。前者是指「深入查考」某物,後者意為「廣泛的徹底蒐尋」,合起來乃表達竭盡心力的研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表示研究的目標為一個有限世界觀之內的所有資源;垂直的那一面仍未出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3 哲人的角色】哲人所隸屬的似乎是與文士不同的行會,但他們的實際職能和性質仍有不明朗之處。哲人無疑都是教師,但他們究竟是否受過正式訓練或教育卻不清楚。其他古代近東文化都有哲人的記載,有時更充任王族的顧問。進一步資料可參看:箴言一1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一13~15】尋究世事乃極重勞苦:人乃有思想的活物,不能滿足於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狀況,神在人心裡安放了對人生時序和規律的渴求,這種需要化成一股力量催使人要為人生萬事尋求解釋及完美。──《串珠聖經註釋》 “天下”指世上。他誠誠懇懇尋求答案(“專心”),得出了三個結論:1,神給人作的是極重的勞苦(13節)。人所遭遇的問題是神分派給人的,不能躲避或卸脫。2,人盼望可從自己勞碌得來的享受滿足(8節),世界可以不斷更新、進步(9~11節),但真正得到的是失望,有若捕風,甚麼也得不到(14節)。3,人所以如此失望,是因為他思考的能力有限(“缺少”),找尋不出世事的規則和系統(“彎曲的不能變直”),雖有哲人的智慧,也只能陷於沮喪和迷惘中。──《啟導本註釋》 【傳一14】「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捕風”。虛空無用的活動。──《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這一切探求亦屬虛空。 「捕風」:即「撲空」,指徒勞無功。──《串珠聖經註釋》 「日光之下」將這句話限定在眼所見的世界,在此範圍內作解釋。 「捕風」(AV 譯為靈的痛苦)的意思難下結論。這片語(r# `u^t[ r^u@h]) 若是源於「弄破」 (r'' 或 rs]s]) ,可譯為「靈的痛苦」;若是源於「努力」(r`h),可譯為「捕風」;若是源於「供給」(r`h),可譯為「吃風」,若是源於「渴望」(r`h),可譯為「渴望風」。——《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5】「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 人生充滿矛盾而不能解決的事情。──《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虛空,在於人的努力奮鬥而似乎無法改變上天的安排。 「缺少 ...... 足數」:或譯作「不存在的不能去數算」。──《串珠聖經註釋》 第三個結論說明瞭為什麼「日光之下」的思想家會如此失望。因為在所有的思考中都有扭曲(彎曲)和間隙(缺少)。不論思想家如何深思,他也不能使生命中反常的事變正常,更無法將所看見的一切納入一套工整的系統。——《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6】「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 “我心裏議論”。我對自己說。“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如麥基洗德(創一四18)、亞多尼洗德(書一○1),也許還有列王紀上四章31節所列舉的哲人。──《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得了大智慧」:原作「增加智慧」。 「眾人」:可包括王上4:31所說的智士。 「知識」:是從外界收集累積而成的,與從內心湧出來、憑直覺判斷是非的「智慧」不同;但在詩歌裡,二者常可通用。智慧有屬天屬地之分;真智慧是從神來的(箴1:7)。屬世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的(羅1:22)。箴言所講的智慧是屬天的;傳道書所講的智慧大部分是屬世的。因此,「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18)。──《串珠聖經註釋》 「多經歷」字面的意思是「曾經見過」。在傳道書中「見」有時是字面上的意思(一18,五11,十二3);有時是指「結論,瞭解」(二3,三18等);有時是指「觀察,沈思,反省」(一14,二12等),而有時,如同這裏,是「享受,經驗」(一16,二1等:。——《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6~18】作者說,即令有象所羅門王般的智慧,依舊無濟於事。他試過用智慧,也想試用“狂妄”和“愚昧”(例如二章所說的追求享樂) ;結果是,智慧的尋求若只在“日光之下”,徒增困擾。人懂得越多便越痛苦。──《啟導本註釋》 【傳一17】「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NAB 和 Berkeley 對17節的譯法很好:「察明智慧和知識,狂妄和愚昧155。」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狂妄和愚昧」顯然是很主觀的插句。這點可能是因為,傳道者思想到智慧與知識之時,同時也注意到另外一面。——《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一17~18】所羅門發現即使是大智慧也不能減少生活上的挫折。那只能讓他對虛空看得更清楚。──《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傳一18】「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傳一 18「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 {命題4}智慧是喜樂的來源,抑或導致愁煩(sorrow)? 〔難題〕所羅門在此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 然而,箴言卻說:「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 福」(箴三13 )。智慧帶來愁煩或是帶來喜樂? 【解答】 這都要看尋求智慧或知識的目的是什麼。在傳道書裡。所羅門說在日光下求智慧時,就是除了神之外,
智慧的來源。他很合理的下結論就是「空虛,捕風」 (傳一 14)。然而,如果智慧是根基在敬畏耶和華之上,則它的結果是要得到喜樂(箴一 7)。事實上,所羅門在傳道書上曾如此下了這結論(傳八12,十二 13)。而且,就舊約所說對智慧的定義並不是知識的累積就有智慧。對所羅門而言,智慧的最開始就是要在敬畏順服神之下活出公義和平安的生命。單單具有知識不能帶來智慧。事實上,傳道書所要傳達的信息就是單單只有知識是會導致愁煩。智慧是所有正確知識的累積加上敬畏順服上帝旨令所活出的生命。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思想問題(第1, 2章)】 1 「傳道者」說世上事物都是迴圈不息,周而復始,日光之下無新事。你同意這論點嗎?為什麽? 2 「傳道者」在1:13-15如何表明神是人和萬物的主宰?又如何道出人的有限和神的超越? 3 「傳道者」大有智慧和知識,為何卻認為這些只不過是捕風,是虛空,(參1:17-18; 2:16)怎樣的智慧和知識才不會有愁煩和憂傷?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