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十章拾穗 【傳十1】「死蒼蠅使作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 “作香的”即香料調配者。──《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死蒼蠅」:或譯作「引至死亡的蒼蠅」。──《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為上章主題的繼續,但側重個人的行為。一個人出諸愚昧的小錯失,可以使智慧的努力全盤失敗。《王下》二十12~19所記希西家因一點驕傲而招來一族被擄的結局,是個好教訓。──《啟導本註釋》 儘管此節被列入下一章,但其主題仍繼續前面的經文,談到個人的層面。上下兩句互作比較,可以譯成「正如死蒼蠅……因此一點愚昧……」,此箴言強調智慧人的品格所散發的馨香之氣(作香的膏油……智慧和尊榮)。——《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 膏油中的蒼蠅】這句話和「一個爛桃壞滿筐」的意思大致相同。有時微不足道的蒼蠅也能令最好的香膏變壞到必須全瓶倒掉的地步。 十2 左右右邊無疑被視為尊榮之處和最受保護的所在,然而無論是古代近東還是以色列,左邊都沒有任何負面意義,或視為具有軟弱邪惡本性的跡象。它只有低一等的榮譽,此外,它又是一般人預期不到會被攻擊的方向。愚昧人所選擇的,是易受攻擊和次要的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十1~4】智慧雖然卓越,但若以影響力而論,愚昧則有大不相稱的影響:一點點愚昧的酵就可以污穢全國的智慧。然而,人不要被外在的現象欺騙,智慧總是對人有益,而愚昧終顯得無用。──《串珠聖經註釋》 【傳十1~20】智慧人和愚昧人工作果效的對比。──《串珠聖經註釋》 【傳十2】「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 更可作:智慧人的心指引他向右,愚昧人的心卻指引他向左。“右”是保護和有力的地方。“左”是無力和得不到保護的地方。──《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右」、「左」:非指好運或厄運;在某人的「右」邊是指作隨時的幫助及保護。 (參詩16:8; 109:31; 121:5)。 智慧能助人渡過危難。──《串珠聖經註釋》 右邊與左邊可以是地位高低的表徵。右邊高,左邊低(參創四十八13~20);也可以是力量強弱的代表,例如右手代表力量、保障,左手則是軟弱、失勢的象徵(參太二十五33,41)。若依較近的猶太人著作,左和右各代表惡和善。──《啟導本註釋》 追根究柢,愚昧乃源自人心的錯誤,人內在無形的生命與臉(七3)、手(七26)以及身體(十一10)等外在有形的部份形成對比(參撒上十六7)。它包含了心思意念,因為「專心」即考察研究(一13、17,八9、16)。因心的本質產生的問題,正是傳道者所面對的難題。——《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2智慧人的心居右何意?】 答:聖經上常以左右之分別,來作一種寓意的喻訓,如善與惡,義與不義,正與反等兩方面。一般而言,右是代表善而正的一方面,左是表示惡而偏的一面,如主曾論到審判的日子時,以分別綿山羊之比喻。把綿羊安置在右邊——代表順服的義人,蒙神賜福,進入永生。山羊安置在左邊——代表偏行己路的惡人,被神咒詛,進入永刑,(太廿五33,34,41,46)。又如耶穌坐在父神的右邊,(詩一一○1;徒二34;西三1;來一3,13;八1)。大衛以神在祂的右邊不至動搖得蒙庇護,(詩十六8;一二一5);以他在神的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十六11)。以色列伸出右手按在以法蓮頭上,卻以左手按在瑪拿西頭上(本是長子),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創四八14,19,20)。雅各,磯法,約翰曾向保羅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加二9)。以上類此等等,皆以右是屬於好的,正的這一方面。傳道書說,「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十2),同理可知右左之分,就是意指好壞之別了。——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傳十2 左右】右邊無疑被視為尊榮之處和最受保護的所在,然而無論是古代近東還是以色列,左邊都沒有任何負面意義,或視為具有軟弱邪惡本性的跡象。它只有低一等的榮譽,此外,它又是一般人預期不到會被攻擊的方向。愚昧人所選擇的,是易受攻擊和次要的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十2~3】心: 心靈早已決定了智慧人與愚昧人的根本差距。人所說的是心裡所充滿的,行動取決於思想(太12:34;15:18)。因此,心懷意念左右著不同的生活樣式。聖經對此指出極其明確的答案,就是要以基督的心為心(腓2:5)。智慧人保守心靈,勝過保守一切(箴4:23;11:32;腓4:7)。右……左: (詩16:8;賽41:13;太25:31-46)。 ──《聖經精讀本》 【傳十2~8】7:1-12:14傳道書的後半部,大都是簡短的教訓,本文尤甚,主要由精煉的格言組成。每一個教訓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均否定性地論到了日光之下諸般世事的矛盾與虛無。 ──《聖經精讀本》 【傳十2~20】這一段集中講愚昧。愚昧發自心,肉眼看不見。傳道者說過,神曾將永生放在人心中,因此人對世界的局限和世事的短暫難滿足(三11)。但人心因罪而變得邪惡(八11;九3)。──《啟導本註釋》 【傳十3】「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 “對眾人說”。即用言語來表明。──《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行路: 人的言行舉止暴露人的愚昧。
──《聖經精讀本》 此節更具體說明瞭這一點。愚昧人喜愛喧嚷的歌唱(七5)、吵雜膚淺的笑聲(七6);他懶惰成性(四5),喜愛饒舌(五3,十12),脾氣暴躁(七9),不接受諫言(九17),目無道德(二14),心無藥可救(十2),神不喜悅(五4)。他可能出現在社會各個階層中,甚至在神的殿中(五1)或君王寶座上(四13)。——《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4】「掌權者的心若向你發怒,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 “心”。脾氣,性情。“柔和”。平靜;即阻止怒氣。──《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在論愚昧與智慧的全段之中,祇有本節和十20有命令語氣。在本節中命令之後隨即解釋必須如此行的原因。掌權者若發怒313,必須以冷靜的堅忍化戾氣為祥和,不要因害怕而恐慌,也不要懷怨在心而離棄他。士師記八3出現同樣的字彙「怒氣……消了」,可以說明這一點。——《丁道爾聖經注釋》 心(ruach)。 見民5:14注釋。指人的脾氣或心情。ruach在士8:3節中譯為“怒氣”。 【傳十4~7】指出因罪所引發出的一個社會矛盾,那就是邪惡而不敬虔之徒竟立在高位,智慧人卻卑賤地遭受踐踏。這種社會矛盾與黑暗,表明整個社會已全然腐敗。傳道者指出,唯有柔和是賢達的聖徒面對這些社會矛盾的態度。若與5:8及緒論中的神政論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本文教導不可輕舉妄 動或失去理性而感到挫折,乃要以更加渴慕神的義而找回平靜。
──《聖經精讀本》 【傳十5】「我見日光之下有一件禍患,似乎出於掌權的錯誤,」 「似乎」:或作「類似」。──《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經文指出第4節警告的背景,是作者曾觀察到的一件禍患(我見)。有些譯本將語氣軟化(NIV 譯為 sort of;RSV 譯為\cs16 as it were,和合本「似乎」),但是希伯來文的口氣比較肯定(「確實地」,「真實地」),不太像是比較語氣(「似乎」、「可謂」)314。——《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5~7】愚昧人竊據高位的錯誤是出於執政者的偏心、獨裁及苛政,以致仁者湮沒。──《串珠聖經註釋》 【傳十6】「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人坐在低位。」 「時間與機會」(九11)可能造成古怪不合理的現象,智慧的功效因此受到限制。擁有豐富資源的人(富足人),可能缺乏機會;擁有機會的人(高位),則可能缺乏屬靈的資產。——《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6~7】時機和際遇常引致不應出現的奇怪現象,有才智的人(“富足人”與“愚昧人”相對,故指富於才能的人)偏偏沒有機會(“低位”),而獲得機會的人(“立在高位”),卻是沒有本領或才德都缺乏的人。作者以騎馬為例作生動說明。──《啟導本註釋》 【傳十7】「我見過僕人騎馬,王子像僕人在地上步行。」 「僕人」:或作「奴隸」。──《串珠聖經註釋》 傳道者提出一個反常的例證。馬與王權和財富有關,對古代的人是非常生動的說明(參申十七16)。 313 希伯來文為 ru^@h](靈),但此處是指怒氣,參賽廿五4(強暴人的怒氣)及箴廿九11。——《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8】「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牆垣的,必為蛇所咬。」 報復的本質亦包含對自己的懲罰。這個比喻和耶利米書十八18~22相像。力圖行惡的人通常任意而行,且不惜各種麻煩(挖陷坑……拆牆垣),他們的回報則恰如其計(自己……必掉在其中),無法意料(8節下),且是致命的(為蛇所咬)。哈曼正是如此,他被掛在自己所作的木架上(斯七9、10)。——《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8~9】欲施害於他人之徒無異於在自掘墳墓。那些計謀或許會取得暫時的成功,卻使自己的靈魂陷於不安,最後將必受到神的審判。石頭: 是指與鄰舍的地界石(創31:46-48;申19:14)。劈開木頭: 則指砍伐果樹,當時果樹是生活來源之一(申20:19,20)。
──《聖經精讀本》 【傳十8~9 所列各種作業的危險】(一)挖陷坑的目的是誘捕大型的動物,因此必須加以隱匿。但這樣一來,自己就有掉在其中的可能。(二)牆垣拆卸或在其上開洞裝門時,農夫可能在無意間打擾了因石塊清涼便在其中居住的蛇。(三)在此鑿石之人大概不是專業的石礦工人,因為其他的都是正常的農村活動。譯作「鑿開」的動詞可以解作採石,但也有比較廣義的用法,指連根拔起或取出某些東西。因此,這句經文的另一個翻譯,可以是指農夫清除田中的石頭。被石頭砸傷、疝脫、手臂擦傷都是可能導致的危險。(四)最後,劈木頭的危險是顯而易見的。斧子的頭部可能飛脫,木頭或能使之轉向,以致造成嚴重傷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十8~10】若考慮到潛在的危險,智慧人可以執行這五項日常的任務。──《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傳十8~11】智者與愚者雖同是作工,但分別則在於一成一敗。每一行動均隱藏著危機(「必」字可譯作「可能」),故智者在作事前必先計算清楚及未雨綢繆,而愚者則在事敗後才補救。──《串珠聖經註釋》 這幾節都是講愚昧的後果。8節說明做惡事必自食其果。9節講任何工作都有其本身的危險。10~11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事應有周詳考慮。──《啟導本註釋》 【傳十9】「鑿開(或作“挪移”)石頭的,必受損傷;劈開木頭的,必遭危險。」 也許有人認為,鑿石頭、劈木頭等建設性的活動,比第8節的行惡安全。這裏另有兩句箴言對此錯誤的假設提出警告:人生各種活動均有與生俱來的危險。——《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0】「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 “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更可作:給與成功的是智慧;即智慧使真正的成功變得有可能。──《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磨快」:即「磨得銳利」。──《串珠聖經註釋》 在別處,傳道者和智慧傳統通常描繪愚昧人的特色為膚淺和匆忙。此處則刻劃出智慧人的工夫:智慧人將工具預備好。深思能帶來成功,遠勝過暴力。——《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0~11】講述了預先預備的智慧。在使用鐵器之前,當磨礪器刃;在行法術之前,當馴蛇。若人一心嚮往甜蜜的結果,而不注重過程與順序,就是愚昧、邪惡之徒。 ──《聖經精讀本》 【傳十11】「未行法術以先,蛇若咬人,後行法術也是無益。」 此處正視一個相對的危險:一個人雖可以處理困難之事(行法術者),若缺乏機敏,仍會失敗(未行法術以先,蛇若咬人)。懈怠可能抵銷與生俱來的技巧。——《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1 弄蛇者】初民對蛇極度畏懼,一方面是因為相信牠具有法力,另一方面是因為牠有毒。弄蛇是古代近東到處都有的技巧。弄蛇的人似乎更常出現在古埃及的聖甲蟲護身符之上(見:出七11~12的注釋)。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之中,都有針對毒蛇及蛇咬之咒語的例證。因此,「弄蛇」一詞不應該令人聯想到毒蛇受吹笛法師催眠,翩翩起舞的漫畫形象。本節所描述的是不受咒語控制的蛇。亞喀得文獻亦有提到某些蛇是「不被法術影響」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十12】「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 “吞滅自己”。即毀滅自己。──《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所有智慧作品遲早都會論及舌頭,因為談吐是智慧的試金石,「小小的舵」可以指揮全船(雅三4、5)。智慧的言語是恩言;希伯來文說它們是「恩典」,是一切恩惠或仁慈具體而微的表現(參詩四十五2;箴廿二11用到同樣的話): ),是一種顛倒是非的不講理。——《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2~14】言語是智慧文學討論得最多的一個題目,可能因為言語乃有無智慧的試金石。──《啟導本註釋》 【傳十12~15】智者的言語能醫治人心,愚者的言語則自取滅亡,因愚者乃癡人說夢話,對自己所說所行的均迷糊不清,還要為未知的將來誇口。──《串珠聖經註釋》 古代智慧文學中的基本模式就是,通過比較“智慧人”與“愚昧人”,促使聽眾決志要作一個智慧人,而聖經的智慧文學也頻頻使用這一模式(箴8:1-9:18)。關於聖經所說的智慧,請見<箴 緒論,智慧文學>。
──《聖經精讀本》 【傳十13】「他口中的言語起頭是愚昧;他話的末尾是奸惡的狂妄。」 【傳十14】「愚昧人多有言語,人卻不知將來有什麼事;他身後的事誰能告訴他呢?」 傳道者現在指出愚昧人自大的言論。也冗辭贅言,但其中毫無深奧的智慧或知識。他對眼前的事都欠認識,更遑論未來了。沒有人能提供他未來的知識,然而他卻大言不慚。——《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5】「凡愚昧人,他的勞碌使自己困乏,因為連進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愚昧人漫步,看不見那達成目標的道路。──《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進城的路」:大概是出自家傳戶曉的諺語,指最簡單的事。──《串珠聖經註釋》 “連進城的路他也不知道”很可能是一句俗諺,極言人的愚蠢。但愚昧人既是驕傲而不肯聽教導的人,作者引用這話一定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啟導本註釋》 連進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描繪了愚昧人喪失生命的方向與目標而彷徨的悲慘光景。與此相反, 聖徒比喻為單單仰望天國的賞賜而默默奔跑的運動員(林前9:24-26)。 ──《聖經精讀本》 【傳十16】「邦國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樂,你就有禍了!」 “早晨宴樂”。以狂歡而不是專注於公務來開始一天的情景,正是放蕩生活的縮影。──《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孩童」:或作「奴僕」。──《串珠聖經註釋》 “孩童”亦作奴僕。奴僕作王,小人當道,只有促一國的速亡。“早晨宴樂”為生活糜爛、荒淫的結果。──《啟導本註釋》 孩童: 是指年齡,指尚未具備君王氣質和內涵的未成熟狀態。 ──《聖經精讀本》 邦國第一優先的需要是一位元成熟的領袖。RSV 譯為\cs9是孩童,並非指年齡,而是泛指成熟度。這個名詞常指「僕人」(參 NIV;但「is」和「was」都有可能;參士七10、11,十九3等)。在列王記三7,所羅門認為自己是「幼童」,承認他的不成熟是很大的缺陷,需要神賜智慧才能彌補。——《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6~20】當奢侈荏弱之風吹遍朝廷之日,就是邦國厄運當頭之時。飲食必須適當地享用,才能帶來真正的福樂。──《串珠聖經註釋》 比較蒙福之國與禍患之邦:①領袖無能而愚昧;②群臣鋪張浪費;③掌權者懶惰;④百姓怨聲載道(6,18,20節)。 ──《聖經精讀本》 【傳十17】「邦國啊,你的王若是貴胄之子,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 “按時”。在適當時候。──《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貴胄之子」:「 ...... 之子」按希伯來用語表示某人的品格和行為與他出生的身分相稱。──《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描寫在朝者成熟而又能自製,乃國家之福。──《啟導本註釋》 貴胄之子: 身份智慧合乎君王之道的人。按時: 放蕩奢侈的對立面不是禁欲,乃是節制。錯誤的禁欲主義如只顧吃喝的快樂主義(提前4:1-5)。 ──《聖經精讀本》 「貴胄之子」是在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有充份的自主權。所以,這兩節的對照,重點不在年齡,而在生活的態度,一種為成熟、大膽,另一種則為不成熟、無主見。邦國的智慧另一項標準是節制。早晨宴樂標明放蕩、懶惰的生活態度,強調其奢侈與放縱。——《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8】「因人懶惰,房頂塌下;因人手懶,房屋滴漏。」 古時的房頂以草和泥搭成,需要經常維修。──《串珠聖經註釋》 持家立業不可一曝十寒,應該恒常勤儉。──《啟導本註釋》 房屋: 將國家比喻為“房屋”。
──《聖經精讀本》 赫茲柏認為房子比喻國家,如此這段經文便有連續性。這個看法其實並無必要。這裏的銜接並不複雜,乃是繼續談愚昧人的主題。愚昧人懶惰的結果不是遭致神閃電似的審判,他所受的審判更微妙,乃是逐漸的衰退。如果不注意每天生活的細節,結果就會失去生存的戰鬥力。RSV,NIV 的滴漏可以意指「崩潰」,是烏加列文同語根動辭之意,適用於本處及詩篇一一九28316。——《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19】「設擺筵席,是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錢能叫萬事應心。」 本節說明愛宴樂之首領(16節)的態度。“叫萬事應心”。即滿足各項需要,無論人渴望什麼都賜給他。──《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本節下半有好幾個解釋:1,人生的價值不在酒肉、錢財;2,人應努力工作,不可貪求作樂;3,金錢可作各種用處,看人如何使用。一般認為全句在戒放蕩生活。愚昧人目光如豆,以為酒食征逐便是人生!──《啟導本註釋》 錢能叫萬事應心: “錢是萬事的答案”,諷刺挖苦了懶惰的執政者奢侈浪費的腐敗。──《聖經精讀本》 【傳十20】「你不可咒詛君王,也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 “空中的鳥”。這句諺語指一些從不知名的來源得到的報告或被揭發的事實。輕視權威的態度不會不顯露出來。──《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在面對腐敗的政府時,人仍要對君王存尊敬之心,防避不在意的帶有煽動及反叛意味的思想,免招惹莫須有的危險。──《串珠聖經註釋》 牆壁有耳,人當慎言。尤其奸邪當道之時,更應小心言語。傳道者的忠告是:人應正視生活,享用神給人的生命,平安度日。──《啟導本註釋》 不可心懷此念,在你臥房: 教導我們,世上沒有絕對的秘密,故當徹底謹慎:①不可對領袖或其它社會不義輕舉妄動(10:4),乃要慎思明辯地去面對;②徹底無視了日光之下的世界,督促人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將盼望單單寄託在天國。──《聖經精讀本》 這部份以一段實際的警誡作結束。智慧人在生活中不應該對國家的君王和領袖(富戶)產生愚昧的憤怒。本節提出挑戰,要我們在全國都懶惰、不成熟、放縱之時,仍然保持鎮靜,對主政當局要柔順;這裏對順服舉出一個合宜的理由。譯為思想的這個字,曾被譯為「休息」或「臥房」,但這個最普遍的譯法非常有道理317。——《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十20 蜚短流長的雀鳥】阿裡斯多芬尼斯(Aristophanes)所著的古典希臘喜劇《群鳥》(The Birds)和赫人故事埃珥庫希薩(Elkuhirsa),都有「小鳥」洩露秘密的故事。阿希卡爾的箴言又說字就好像鳥一樣,把它放走的人沒有判斷能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第10-11章)】 1 試從本章中找出智慧人與愚昧人的分別?人如何才可得著真智慧?得真智慧有什麽益處呢?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