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耶利米书第十八章拾穗

 

【耶十八1「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耶十八1~11这个陶匠的比喻指出神对列国有绝对的主权,祂并非反复多变,而是对百姓的悔改(8节)作出敏感的回应。──《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耶十八1~12窑匠制器的比喻:先知受命往访窑匠,在那里他领悟了神的心意,因而带出神的信息。──《串珠圣经注释》

         窑匠的比喻和含意:本章以窑匠的比喻著称。赛64:8与罗9:19-24,也以窑匠的比喻,阐释了神的绝对主权断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只是角度略有不同。以赛亚书和罗马书主要是关注拣选或创造;而本书则关注审判。亦即,根据选民以色列是信靠神还是背判神,被喻为窑匠的神或施行审判或施行拯救。耶利米的比喻蕴含着以下几个教训:①耶和华对人的绝对主权:(4,6)象征着被神所造的人。窑匠()雕塑泥土的事实,是意指人的生命和生死祸福均取决于神的绝对主权。②耶和华的主权主宰着国家的兴衰荣辱(7-12):神既可以兴起一个国家,也可以摧毁一个国家。行神旨意的国家就会繁荣,违背神旨意的国家则会败亡。当时,以色列之所以被巴比伦所摧毁,巴比伦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的审判工具,均基于此原理。③神的统治原理:神对人拥有绝对主权,其根基是公义和慈爱。因此,即便是选民,只要不离开罪,就只能遭到死亡(10)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18神的绝对主权:第七篇讲道宣告了免遭审判的方法,而本文中的第八篇讲道则以神的绝对主权为主题。亦即,神拥有任何人都不得干涉的绝对主权,可以根据犹大百姓是否事奉他,或施行审判或施行拯救。为了刻画这个主题,耶利米在18章讲述了窑匠的比喻,19章则讲述了破碎的瓦器的比喻。当耶利米使用这些鲜明突出主题的比喻时,百姓的反应则比以前更加顽恶。他们原只是满心恨恶耶利米并欲陷害他,而现在,他们开始直接逼迫他(20:1,2)。学者们的主张,倘若本章的预言是约在B.C.608宣告的,那么,自开始作先知的B.C.628至现在,先知没有遭受到身体上的直接逼迫;而从现在到结束先知使命的B.C.586,他一直生活在对身体的不断威胁中。本文如实地勾勒出,随着自己的羞耻被暴露而愈加顽梗的百姓,和在苦难之中坚持宣告信息到最后的先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耶利米也曾经为恶人的亨通而质问和抱怨过神(12:1-6),然而他很快就走出这种信仰的低谷,重新展开满有能力的先知事工。我们的周围,既有像耶利米这样的义人,他们敢于承认错误,并进入到更蒙恩典的境界;也有象本文中的百姓那样悲惨的人,他们因上一个错误而犯下更大的错误,从而恶性循环。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2「“你起来,下到窑匠的家里去,我在那里要使你听我的话。”」

         本章讲神向耶利米解明,神的恩典可以重造这个毁坏了的瓦瓶“以色列”,使它成为一个有用的器皿(4节)。在十九章,先知向长老们宣布那一代的国民要象一个不堪一击的器皿,毁坏之后,不能回复完整。残余的碎片要带到巴比伦去,代表那一代的国民不能再回归本土(十九1013)。──《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窑匠的家:此处似乎是指位于欣嫩谷的陶器工厂(19:22:13),那里既有水源和好土,也干燥,气候也适于制陶。自古以来,此处的制陶工具就很发达,甚至被称为哈珥西门的瓦门。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2 窑匠的家】窑匠的家或工厂必须在有黏土供应和水源的地方附近。它又需要足够的空间置放陶轮、踩泥之处及尉等,又要有安放成品和丢弃不合格器皿的场地。器皿烧成后又需要上色。一般手转的陶轮是用两块石制成。上石轮底部有锥形的凸出处,可以套在下轮上方的凹陷处,形成转轮的枢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十八3「我就下到窑匠的家里去,正遇他转轮作器皿。」

         “转轮”。一根垂直的轴上有两块圆石;下面的石由陶匠用脚控制旋转,而上面的石也跟旋转。陶土会放在上面的轮子上。──《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耶十八34 转轮做器皿】陶轮有两种:手转的慢轮,以及(如下述)用脚旋转的快轮或踢轮。窑匠在上方较小之石轮顶部用手塑造陶器。下轮则提供动量,使旋转快速。窑匠用脚转动下轮。轮子转动时构成离心力,窑匠用手加力,与黏土的离心力相对,使黏土成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十八4匠用泥做的器皿,在他手中做坏了,他又用这泥另做别的器皿;匠看怎样好,就怎样做。」

         信息的关键:泥的质地使窑匠造不出满意的器皿,他惟有将泥作成另一种器皿。

         以色列在神的手中好比泥在窑匠的手中,窑匠对他的创造物纵有至高的掌握权,但仍视泥土本身的条件而决定;背约的以色列未达神的理想,神可改变 原先的计划。另一方面,神仍予人悔改的机会(8),  但犹大却拒绝神的呼吁,一意孤行,直奔灭亡之路(12)。──《串珠圣经注释》

         器皿……作坏了……作别的器皿:表明此窑匠的比喻,与赛64:8和罗9:19-24,具有根本相同的含意。亦即,若将器皿作坏了,就要重新和泥作成别的器皿。这就非常形象地勾勒了神的无限慈爱,哪怕是重新把选民放在辘轳上,神也不放弃他们,而终将他们塑造成自己的选民。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5「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

 

【耶十八6「“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待你们,岂不能照这窑匠弄泥吗?以色列家啊,泥在窑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

 

【耶十八7「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

 

【耶十八8「我所说的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

         「后悔」:原文与人的「转意」(8)或「回头」(11)不同,不是指意志上的变动,而是指处理方法上的改变;这里神的悔改指 的怜恤。

         「恶」与「灾祸」:于原文为同一字。──《串珠圣经注释》

         我就必后悔:本节表明,即便是失去神之祝福的犹大,均可以重生作新造的人,以归荣耀给神。“悔改”的原意是“完全改变”,意指取消原计划。神之所以悔改,并不是因神的计划出现了问题,而是意味着神原以公义策划了此事,如今却要通过神的另一个性情——恒久忍耐和慈爱来成就此事。因此,倘若百姓继续作恶,神就不会改变审判计划。然而,倘若他们悔改了,神的审判就会升华为慈爱,就不会遭到永远的灭亡。这种表达方式隐含着:①神是具有位格的神;②神是公义的神;③神是怜悯的神。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9「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

 

【耶十八10「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

         「后悔」:这里是指神对所要赐的福作重新安排。──《串珠圣经注释》

         我就必后悔:将这句话译成“收回应许的福份”,以助理解。“应许的福份”是指“以色列作神的百姓”(11:4;26:3-12),亦即指作为选民的祝福。“若……不听”的假设句,强调神的祝福并不取决于人的身份或价值,乃是取决于是否从内心真正顺服神(17:7,8)。在这种意义上,蒙祝福的惟一途境就是顺服,是人对神的首要义务。人所行的所有良善均始于顺服,而且也只有顺服才能保障其完成(撒上15:22;5:29)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1「现在你要对犹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说:‘耶和华如此说:我造出灾祸攻击你们,定意刑罚你们。你们各人当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

         「定意刑罚」:原文作「设计对付」。──《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12「“他们却说:‘这是枉然!我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各人随自己顽梗的恶心作事。’”」

         这是枉然:枉然”具有“没有盼望”、“使人疲惫”之意。因此这句话是指“我们已疲于你所不断宣告的审判信息”。百姓却没有领悟其内容。因此,耶利米就使用了窑匠的家等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喻。然而,百姓仍然藐视耶利米的此番努力。由此可知,灵眼昏暗的人接受真理的决定性障碍就是盲目的自信。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3「“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们且往各国访问,有谁听见这样的事,以色列民(原文作“处女”)行了一件极可憎恶的事。」

         “以色列民”。原文作:处女。她应保持自己的贞洁,不被玷污(比较一四17)。──《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民」:原文作「处女」;作者有指出,选民本应向神忠贞,但却如淫荡的妇女,作出可耻的事。──《串珠圣经注释》

         处女以色列,行了一件极为可憎恶的事:对被告的指控是法官宣布审判结果之前须进行的法定程序。本节正是具有这种指控的性质,其特点就是将被告称为“处女以色列“。此称呼强调了以色列既与神订婚,就当过纯洁的属灵生活(王下19:2;2:16)。然而,直至今日,犹大百姓却以偶像崇拜玷污了身体,就理当被称为“淫妇以色列”。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3 以色列处女】新国际本译作「处女」(和合本:「民」,参小字)的字,在原文是指法律上仍在父亲监管之下的女子。本节以这样一个失信失贞于父亲的女子,比喻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不忠,旧约经常把这种行为描述作「为妓」(和合本:「行淫」)。这字在乌加列文献中,用作巴力的姊妹的称号:「处女亚拿特」。但她的行为却不怎样值得称许,有些人还觉得她在性关系方面十分随便(但这方面的证据比以前想象中的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十八13~17以色列大逆不道的罪行:作者用一连串质问的语气指出以色列的罪状,从大自然不变的现象益显出以色列的失信(13-14)。以色列既离弃他们的神,当审判之日,神也必背弃他们。──《串珠圣经注释》

         宣告审判:本文是窑匠比喻的结论。当耶利米以迫切的心情宣告“你们要悔改”时,百姓却拒绝了此信息,神就宣告了严厉的审判。神不惜转脸背向自己的百姓,让他们有一个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在这种意义上,惩戒也是神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4「黎巴嫩的雪从田野的盘石上岂能断绝呢?从远处流下的凉水岂能干涸呢?」

         这里的意思似乎是:大自然的路径是不变的,犹大却因背叛而违反自然,改变她的道路。──《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田野」:有学译作「山坡」;本节上句可译作「利巴嫩山的岩石岂会没有雪呢?」下句有学者译作「人岂会忘记活泉的流水呢?」──《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14 利巴嫩的雪】利巴嫩(今黎巴嫩)的雪所指的大概是当地最高几个的山峰上的积雪(如:库纳特索达〔Qurnat as-Sawda〕),这些雪每年要到八月才消融。无论如何,很多高山的顶部大部分时间都是有雪冠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十八14~15“雪”:巴勒斯坦某些高山地带(如黑门山和利巴嫩山脉),雪景很著名。这里以下雪作比喻。──《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黎巴嫩的雪”或“从远处流下的凉水”均是比喻,象征自然界的不变性。耶利米之所以用这些自然现象来比喻,是为了斥责处女以色列竟然离弃神而轻意拜偶像的失节行为。连受人支配的自然都遵守了不变的秩序,而人尤其是最蒙祝福的以色列却失去了其节操。这种大罪足以为审判长神处罚被告以色列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5「我的百姓竟忘记我,向假神烧香,使他们在所行的路上,在古道上绊跌,使他们行没有修筑的斜路,」

         「古道」:见6:16注。

          「斜路」:或作「旁道」;比喻邪恶的道路。──《串珠圣经注释》

         “古道”:见六16注。──《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十八15 没有修筑的斜路】路面铺了的路是修筑过的。铺路是个耗资很大的工程。巴比伦人用泥土和砾石修筑路床,接着用砖磈砌在沥青上造成路基,最后在上铺上石灰石板,再用沥青填塞隙缝。只有城中最重要的街道才可以这样处理。考古学家挖掘到的例子,可以上溯到中铜器时代的巴勒斯坦。当时一般的路面是用鹅卵石和陶片铺嵌在黏土上。路面有时还会漫上石灰灰泥。这时代城郊的道路没有铺砌的例证。但即使是未铺的路也可以积了泥层,以致水会流到路边。按照另一个解释,这路可能不过是行走的人多,踩平出来的。这些路深刻在地面上,有积水形成泥坑的倾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十八16「以致他们的地令人惊骇,常常嗤笑,凡经过这地的,必惊骇摇头。」

         「令人惊骇」:原文或作「荒废」;本节上句可译作「以致他们的地荒废,长久成为嘲笑的对象」。──《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17「我必在仇敌面前分散他们,好像用东风吹散一样。遭难的日子,我必以背向他们,不以面向他们。”」

         “东风”。参看第四章11节。“以背向他们,不以面向他们”。因为神要离开这个民族。──《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东风」:是干旱的热风,比喻巴比伦的军队。

          「以背向他们」:比喻神离弃选民。──《串珠圣经注释》

         “东风”:喻巴比伦的军队。──《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指控结束之后,神终于以两种方式宣告了“毁灭”这一审判结果:①分散犹大人,好像用东风吹散一样。这比喻他们将被掳到巴比伦。关于东风,请参照4:12的“热风”。②对他们的毁灭,神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耶利米所说的神“以背向他们”和神“不以面向他们”,均指这一点。神的容颜象征着祝福与怜悯。长久以来,神施行怜悯且等候他们悔改,如今却终于宣告了审判。由此可知,神不会无条件地永远等候下去。因此,圣徒应当“虚心聆听所宣告的每一个警告,把它视为赐给自己的最后一句话(16:20)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8「他们就说:“来吧!我们可以设计谋害耶利米,因为我们有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先知说预言,都不能断绝。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不要理会他的一切话。”」

         「因为我们 ...... 都不能断绝」:原文作「因为从祭司来的律法、从智慧人来的提示、从先知来的信息,都不会消灭」。他们这样说,是因为耶利米曾指责祭司和众先知的虚假,并预言神必对付他们(参6:13-15; 23:9-40)。──《串珠圣经注释》

         当耶利米以窑匠比喻督促他们悔改的时候,犹大人还未想过要杀害耶利米。但是,当他宣告审判之后,他们就立即图谋杀害耶利米。谋害耶利米的诡计是:①陷害耶利米是假先知,从而隔离他和百姓(9:3-6);②谋杀他。亦即,首先陷害他是假先知,使他无法进行活动。倘若此方法没有果效,最后就可以杀害他。然而,这是极其愚蠢的想法。因为,真理如同在黑暗中放出光芒的灯,人为的方法决不能遮掩其光。而且,人的生命尤其是神仆人的生命,是掌握在神的手中,断然无法随意伤害(10:29)。策划阴谋的人具有以下特点:①热衷于图谋罪孽(36:4);②假装忠于真理(7:22);③喜欢陷害别人(39:7-18)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18~23另一个针对耶利米的阴谋,还有他的反应(比较一一1823;一二16;一五1021)。──《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这是耶利米第五次的独白,对计谋杀害他的表示不满,求神重惩。看十一1823;十二14;十五1021;十七1218──《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十八19「耶和华啊,求你理会我,且听那些与我争竞之人的话。」

         「争竞」:或作「控诉」。──《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19~23耶利米的义愤:耶利米曾不惜为那些肆意藐视、嘲笑自己的百姓献上代祷(10:19-25;14:7-22)。但如今,他却呼求神施行审判,这是因为他们试图杀害他的阴谋,终于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有努力彻底遭到了失败。然而,耶利米的此番祷告,与其说是祈求神直接报应那些迫害自己的百姓,不如说是对百姓的悖逆愤怒不已的祷告。由此可知:①要避免个人冤仇的报复(12:19,20),但若是为要树立神的权威,就应当超越个人情感。②若有人伤害神的工人,就会被定为叛逆神的人(彼前5:5) ──《圣经精读本》

 

【耶十八20「岂可以恶报善呢?他们竟挖坑要害我的性命。求你纪念我怎样站在你面前为他们代求,要使你的忿怒向他们转消。」

 

【耶十八20 挖坑】古代近东的人挖坑有好几个理由。考古学家挖掘到的坑很多都是用来作储藏陶瓷器皿或埋藏垃圾,并且在较不常见的情况下,用作囚犯的临时监狱。本节所用的都是借自设阱捕猎的用语,从事此业的人经常使用网罗和陷坑。──《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十八21「故此,愿你将他们的儿女交与饥荒和刀剑;愿他们的妻无子,且作寡妇;又愿他们的男人被死亡所灭,他们的少年人在阵上被刀击杀。」

         「死亡」:大概是指瘟疫。──《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21~23先知耶利米对谋害他的人表现强烈反应,他呼求神重重惩罚敌人,执行约的咒诅。这是因为先知已深深地与神的感情认同,凡与先知敌对的就是与神敌对,拒绝先知的话语就是拒绝神的话语(参撒上8:7)。──《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22「你使敌军忽然临到他们的时候,愿人听见哀声从他们的屋内发出,因他们挖坑要捉拿我,暗设网罗要绊我的脚。」

         「哀声」:原文指求救的呼喊。──《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23「耶和华啊,他们要杀我的那一切计谋,你都知道。不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也不要从你面前涂抹他们的罪恶,要叫他们在你面前跌倒,愿你发怒的时候罚办他们。」

         你发怒的时候:指犹大百姓遭受灾难的那一天。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18章)】

 1 耶和华既是全能和全知(包括预知未来)的神,为何 也会「后悔」?从7-10节看来,神的主权与人的道德情况、自由选择有何关连?这与中国民间对鬼神的看法有否不同?

 2 试比较耶利米在本章(19-23)与在14章的祈祷。为什么二者有这么大分别?这对他内心的矛盾有何提示?这是否也反映了神的心境?

 ──《串珠圣经注释》

 

【耶十八1~二十18这三章是神在窑匠的家里教导耶利米的话。土质不好制不出上等的陶器,只好作别的器皿。以民背约,达不到神的要求,只有将瓶打碎,不能补救。──《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