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第一章拾穗
【但一1】「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
“第三年”即主前605年。参看耶利米书二十五章1节的脚注。“约雅敬”是敬虔之约西亚的长子,法老尼哥在主前609年立他作犹大王,代替他的弟弟。约雅敬作埃及的封臣四年,后又作巴比伦的封臣,他浪费国库去兴建新的宫殿(耶二二13~19),并且毁灭耶利米有关即将来临之审判的著作。他在主前598年逝世。“来到”。可译作“前往”(比较王下二四1)。尼布甲尼撒名字的意思是“尼波神,保护我的边境”;他执政四十三年(主前605~562年)。其父拿波普拉撒(Nabopolassar)派他带领巴比伦军队攻打埃及(在主前605年五至六月在迦基米施打败埃及),其后在七月底因父亲的死而回国,加冕为王。因此,他在主前605年入侵耶路撒冷的时候仍未作巴比伦王(先知说预示时使用王的称谓)。──《雷氏研读本》
按先知耶利米的记载,尼布甲尼撒出征犹大之时是约雅敬第四年(耶25:1),这显然是按照巴勒斯坦的算法;而但以理所说的「约雅敬第三年」,是循巴比伦的算法;要待国王登基满一年后始称为元年,即在位的第一年。犹大王约雅敬是约西亚的长子,主前六○九年在埃及法老尼哥的扶植下,取代他的弟弟约哈斯为王(参王下23:34) 。 约雅敬登基第四年(主前六○年)尼布甲尼撒攻打耶路撒冷,并进击埃及法老的军队(参耶46:2)。后因他父亲逝世的噩耗传来,便返回巴比伦继承王位。这次远征使约雅敬称臣三年(参王下24:1),又掠去了圣殿一部分的器皿(参代下36:7)及掳走朝中的精英分子。但以理等人即在其中。──《串珠圣经注释》
这事发生在主前605年。“约雅敬在位第三年”是巴比伦人的计算方法,将君王在位第一年称为“登基之年”,第二年才称作第一年。《耶利米书》二十五1记巴比伦人攻陷耶路撒冷城为“约雅敬第四年”,乃照希伯来人的算法。
犹大国民经历过三次被掳往巴比伦,以刑罚他们违背与神所立之约,包括拜偶像、不守安息日等罪。但以理是在第一次带走国中宗室贵胄等精华人物时,被掳来巴比伦。先知以西结则在第二次(主前597年)。第三次为主前587年,耶城彻底被毁。──《启导本注释》
「犹大王约雅敬」:他是约西亚王的儿子;约西亚在米吉多阵亡后,犹太人便膏立了他的幼子约哈斯作王(王下廿三30)。约哈斯在位仅三个月,便为埃及王尼哥所废,且被掳到埃及,死于该地,这件事正好应验了先知耶利米的预言(耶廿二11-12)。于是埃及王尼哥另立约哈斯的二哥以利亚敬作王,把他的名字改为约雅敬(王下廿三3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1记载尼布甲尼撒围困耶路撒冷,经文提及的年份是否错误了?】
但以理书一1指出,尼布甲尼撒首次进攻巴勒斯坦,是在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耶利米书四十六2则记载,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一年,是在约雅敬作王「第四年」。究竟那个年份正确呢?事实上,两者皆对。主前六O五年,尼布甲尼撒于巴比伦被加冕为王,依照巴比伦传统,主前六O五年是尼布甲尼撒的加冕年,到了主前六O四年,才算为他在位第一年。另一方面,根据犹太的传统,登基年即此王在位第一年。约雅敬于主前六O八年被法老尼哥封为犹大王,于是,主前六O五年即是他在位的第四年,这个年号出现于耶利米书,因为耶利米是耶路撒冷居民,他当然会沿用犹太人计算君王年号的传统。至于但以理书一章一节的记载,就归因于但以理居于巴比伦,便应用巴比伦的传统,而将六O五年视为约雅敬的第三年」(六O八年是约雅敬登基年,六O七年才是他在位「第一年」)。由此看来,但以理书及耶利米书的记载都正确,而两者皆指出同一事实;尼布甲尼撒于迦基米施大获全胜,此役发生于主前六O五年。──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但一1 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605~562年在位)是以巴比伦为中心,统治近东几达一个世纪的迦勒底王国的第二位君王。他的父亲迦勒底人拿布波拉撒于主前六二六年脱离亚述宣告独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三年,他敉平了埃及(但不能成功地把它征服),并且彻底重建了巴比伦。实际上现代考古学家所挖掘到的巴比伦城,绝大部分都可以上溯到尼布甲尼撒年间。迦勒底王国可说是由他所开创,并且在他死后一代便即覆亡。很多文化的传统都保存了这位大王的史料,希腊(视之为杰出的建筑家)和以色列(除了圣经材料以外,尚有后期的拉比史料)是其中之二。──《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1~2 年代小注】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就是主前六○六至六○五年(按照提斯利历法和登基年系统;前者见:耶三十二1的注释,后者见:但二1的注释)。这时尼布甲尼撒的身分仍是代父率军的太子。他父亲拿布波拉撒于同年八月中驾崩。主前六○五年初夏,尼布甲尼撒与玛代盟军在迦基米施攻取了亚述的最后一座孤城。巴比伦与玛代接而瓜分亚述帝国。尼布甲尼撒在叙利亚自居为霸主,于利比拉设立大本营(见:王下二十三33),开始向新得的臣民收取贡物。犹太是巴比伦所分得之土地的一部分,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四年底再度回到此地。主前五九七年之前,历史并没有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直接围攻的记录。但第1节用语笼统,可以有好几个不同的但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1~2 约雅敬】约雅敬是约西亚王的儿子,试图控制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埃及法老尼哥立他为王。约西亚战死沙场之后,百姓拥立他儿子约哈斯为王,约哈斯是反埃及派的代表。这情势只维持了三个月(尼哥当时在哈兰不能抽身),尼哥便把他罢黜,并把他俘虏到埃及。亲埃及的约雅敬被立为王,预期他会成为埃及的忠心藩属。迦基米施失陷,尼布甲尼撒控制了整个地区之后,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约雅敬满不情愿地做了几年巴比伦藩属,但主前六○一年尼布甲尼撒侵略埃及未能成功时,他再度与巴比伦决裂,向埃及寻求援助。这种不忠的行为最后导致致命的后果,巴比伦于主前五九七年围攻耶路撒冷(见:王下二十四10~11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1~7】描述了第一次被掳巴比伦的事件。B.C.605,也就是继父亲和弟弟之后成为犹大第18代王的约雅敬即位第三年,有一些宗族和贵胄被掳到巴比伦。随后,尼布甲尼撒便继其父拿不波拉撒之后,登上了巴比伦的王位,统治了46年,即自B.C.605到B.C.562。犹大人先后三次被掳到巴比伦,第二次是在B.C.597( 王下24:14),第三次是在B.C.586,当时尼布甲尼撒摧毁了犹大王国。 ──《圣经精读本》
【但一1~8洁净自守的生命】
巴比伦王处处想把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同化,首先是教他们迦勒底的言语(4),其次是给他们改名(7),甚至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给他们(5);无疑,言语和名字也不叫生命受损害,但若不用王的酒膳,就要面临因饥饿而死。然而,「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8),原因可能是那些饮食不符合犹太律法的洁净条例,或曾祭过异教偶像(参出三十四15;结四13)。──《新旧约辅读》
【但一1~21】本文是整卷但以理书的序论,在进入正式的预言之前,首先介绍了传讲预言的但以理是一个诚实的信心之人。 ──《圣经精读本》
【但一2】「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神殿中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以色列人因拜偶像和未能给土地守安息年而导致被掳。参看历代志下三十六章14至21节的脚注。“神殿中器皿”。被取去作为掠物,也作为尼布甲尼撒诸神能力的明证(参看王上七48~51;王下二四13;但五1~3)。“示拿”。巴比伦尼亚(参看创一○10;一一2)。──《雷氏研读本》
「示拿地」:即巴比伦一带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示拿地”为巴比伦国所在地,有的译本即作“巴比伦”。──《启导本注释》
交付他手: 是指B.C.605,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斯战役中,击败埃及法老尼哥,并且占领其同盟国犹大,掳获约雅敬王的事件。神殿中器皿的几份: 之所以交付他手中,是因为:①要指出以色列宗教的腐败和伪善;②表明神超越了有限的空间和敬拜形式;③也是为要审判罪恶与不义之都巴比伦( 5:2-28)。他神: 是指巴比伦的神“彼勒( Bel)”即“玛尔杜克( Marduk)”。此神是当时巴比伦的众神之首<王上 绪论,古代近东地区的外邦神>。 ──《圣经精读本》
「器皿的几分」:圣殿器皿的一部份,不是全部;尼布甲尼撒祇带走了一些器皿。
「示拿地」:巴比伦的古称;作者称巴比伦为示拿地,暗示这城从古时就与神为敌(参创十10,十一2),撒迦利亚曾描绘天使把罪恶和刑罚从犹大国搬迁到「示拿」(亚五11)。
「收入他神的庙里」:「他神」可能指巴比伦至高神「玛度」,把耶和华殿中的器皿(战利品)放入玛度神庙,藉此向玛度表示感恩,多谢玛度帮助巴比伦军所向无敌,每战皆捷。另一方面,耶和华殿中器皿放入玛度庙中暗示玛度比较耶和华更威武,更厉害;「他神的库中」:神庙的仓库,用来放置庙内的贵重器具;圣殿也有一库房(王上七51)。──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2神殿中的器皿】这些器皿是很具吸引力的战利品,不但因为是用贵重金属制造,更因为它是奉献给耶和华神,在祂殿中作奉行仪式之用。当时的人相信夺取对神明最有价值的事物,就表示能力在他之上。一部分这些器皿的描述,可参看:历代志下四章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2 收入他神的庙里】按照马里文献和古列圆柱所提供的资料,一个民族被征服之后,他们的圣物──包括偶像和崇拜中使用的多种器皿──都会被掳为质。显示自己的神祇比被征服民族的神祇优胜的方法之一,是亵渎他们的圣物,或把它放在臣服的地位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2 他神】玛尔杜克是巴比伦的主神,也是其诸神系统之首。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其实是详述他如何擢升到这个地位的神话,发生时间相信在主前第二千年纪末。他被视为恩基的儿子;恩基是上古最具威严之三神组合其中一位,也是埃里杜城的守护神祇。在圣经中,巴力虽然被形容为耶和华的主要敌手,主前第一千年纪时没有一名神祇在政治上,比玛尔杜克更具影响力。他的庙宇是有名的厄萨吉拉庙,连同庙塔厄特默南基(Etemenanki)是美丽的巴比伦城中最宏伟的建筑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2示拿地为何地?神的庙是什么庙?】
答:示拿地--示拿意即吼狮之地,最古之希伯来文,以此名称为巴比伦,后始改称为巴别。其地包括宇录诸城,如以力、亚甲、甲尼等地(创十10)。希伯来民族东迁至此时,见地势平衍,遂建城居住,并筑高塔以为纪念(创十一2-9)。先知但以理以此名称为巴比伦地(但一1)。在上古亚伯拉罕时代,其王为暗拉非,即曾顶示四王同盟之战者,是最古之城(创十四1,9)。神显示犹大人必要被掳至示拿、哈马等,其后果然应验(赛十一10,11,亚五11)。古代的楔形文字,通行亚西亚的西部,就是发源于此的。神的庙--巴比伦人崇拜多种神,诸如尼波为巴比伦最著名的一神(赛四六1)。搭模斯原属巴比伦神,后为腓尼基、亚述、埃及所崇拜的神(结八14)。亚拿米勒原名亚努,即君之急,此神与亚得米勒并记(王下十七31)。再者,还有守护神彼勒Bel,亦名米罗达,即日神之意,与腓尼基人之巴力同,在春季里奉此神为大节(赛四六1,耶五十2)。在巴比伦境内建有宏大的彼勒神庙,此庙与巴比伦塔(即巴别塔?)相连,是伯拉大河最著名的神庙,内有彼勒的金像及一金桌,共重约五十万磅,庙顶有彼勒与伊施他lshtar神的金像上、二金狮,及长四十尺宽十五听的金桌,另有高达十八尺全金的人像。巴比伦亦成为一金城(但二32,28),居民笃信宗教,共有五十三所庙宇。伊施他神拥有一百八十个祭坛,本节所说神的庙,想必就是指此庙而言;巴比伦王所造的金像,可能就是立于巴比伦塔与其王宫之间的平原上(但三1)。――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但一3】「王吩咐太监长亚施毗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冑中带进几个人来,」
“太监”。这词确实指被阉割的人;但也指一般的官员。但以理和他的伙伴有否被阉割难以确定(参看王下二○18)。──《雷氏研读本》
“太监”亦作“官长”(王下二十18),是在御前服侍的宦官。──《启导本注释》
尼布甲尼撒之所以掳走“宗族和贵胄”,是为了:①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展示自己的胜利,从而得到百姓的颂赞;②以他们作为人质,使留在巴勒斯坦的犹大人忠于自己;③栽培所要启用的人才;④借着教化使犹太文化及宗教归向巴比伦。 ──《圣经精读本》
「太监长」:「太监」一词源于亚甲文,本指「皇帝的头」,即皇帝的顾问,后来发展成为「皇帝的宠臣」,是皇帝的得力助手,负责皇宫大小事务。故此,「太监」不像中国古时的太监,不能娶妻生儿育女:和合本把创世记卅九章一节的同一个字译作「内臣」,因那里的「波提乏」是有妻室的。
「宗室和贵冑」:「宗室」直译是「王国的种子」,乃指皇室的后代,「贵冑」即是贵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3 亚施毘拿的官职】西拿基立差派与希西家对峙的三名官员之中,有一名的官衔与本节译作「太监长」的相同(见:王下十八17注释;和合本在该处经文译作「拉伯撒利」)。译作「太监」的希伯来字眼有时可以是指宦官(见:赛五十六\cs164~5注释)。但究竟何时是特指宦官却难以断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4】「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聪明俱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要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
“文字言语”。不同的科目如农业、占星学、天文学、数学和亚甲(Akkadian)语。──《雷氏研读本》
「迦勒底的文字」:即巴比伦文。──《串珠圣经注释》
“教他们迦勒底的文字言语”:巴比伦人训练一班犹太青年到朝中服务,以赢得被掳的犹太的民心,归顺朝廷。所用手段包括:1,给他们取巴比伦的名字,建立归属感;2,给三年训练;3,学习巴比伦的语文,包括甚难拼写的古代苏默和亚喀得楔形文字,和当时通用容易拼写的亚兰文;4,享用上好的饮食。但是但以理和三友虽入选,却拒绝酒肉,宁可进素食,遵守律法不食不洁净或祭过偶像的食物。他们这种严谨的态度,当和犹大国因违背律法而受被掳刑罚有关,宁死不愿重蹈覆辙。──《启导本注释》
「迦勒底的文字言语」:「迦勒底」一词在但以理书可指「巴比伦人」(五30)或「占星家」(二2-5,四4,五7、11)──迦勒底人善于侦测天象、研究命理和占卜,故「迦勒底」一词被用来描述这一类的专家。这里,「迦勒底的文字言语」不单包括有关占卜的学问,更包括了巴比伦的文字和该国的一切文化资源。──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4 迦勒底的语文】新国际本之「巴比伦人的语文和文学」,和合本作「迦勒底的文字言语」。巴比伦的传统语言亚喀得语,是个复杂古旧的语文,用楔形文字(用芦竿在泥板上压出楔子形状的文字)写成,每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巴比伦人大部分的经典都是用亚喀得文写成。学者因此必须受该种文字的训练。此外,亚喀得语有无数方言,但可能不少古籍皆已抄译成当代的方言。然而执政的王朝并不是巴比伦本土人,而是属于迦勒底民族(见:赛十三19注释)。当时他们的语言和外交通用语是亚兰语,用来书写的是类似希伯来文的字母文字。亚兰语在当代世界普遍使用,因此,但以理及其友人可能已经相当流利。另一个可能,是经文中「迦勒底文字言语」所指的并不是迦勒底民族的语言,而是一个占卜祭司行会的名称。从某个时代开始,这些人亦开始被称为迦勒底人。在但以理书中,这名字兼有两个功用(种族和专业行会的名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4 迦勒底的文学】难以确定的一点,是他们所受的训练,究竟好像文士或普通教育一样,包括各样的文学,还是集中于占卜所用的专门文献。观兆文献代表了占卜者的首要文学。学者所列的资格都是说他们精通观兆系列。这些文学是千多年经验的累积,观察各种的现象,并且记录它们所预兆的吉凶事件。除此以外,这些文献又包括使用说明,以及这些专家向王作出报告的公文。有些预兆如异梦或天文现象等,只是将观察付诸文字而已。在其他情况下却需有产生预兆的机制(藉祭牲的肠脏占卜),或牵涉交鬼者。预兆本身早在旧巴比伦时代(主前第二千年纪初叶)已经开始记录,记载的方式主要是「如果……则……」。驱邪者也有其独特的文学;但以理似乎被归入这一类,并与其他驱邪者评价(见一20注释)。这些专业人员专门负责辨识各种前兆所代表的危险(天文现象、异梦、怪胎),然后施行礼仪提供保护。南布尔布文献是这种防卫性法术的代表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4~5 侍立在王宫】这些年轻人将要受到的训练,是预备他们将来在御前服务。他们以朝臣的身分,能够担任文士、顾问、哲士、外交官员、省长,以及王室成员的随从等职位。按照主前七世纪致亚述王的书简,专门学者事奉王的五个主要种类,是占星者/文书、占卜者、驱邪者(本章20节用这字形容及评价但以理和他三友)、医生,和吟唱哀歌之人。一个人同时受几样学科的训练,并没有反常之处。训练外族人担任这些职位,自然会导致下一代的精英被他们同化。这样一来,他们技能的受益人便是巴比伦人,而非他们的敌人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4~5】巴比伦对犹太俘虏的栽培,表现在“教育”和“抚养”两个侧面。这些都是为了使他们忘记祖国,预备服事巴比伦,就如巴比伦人一样。迦勒底人: 原是指征服巴比伦而建立迦勒底王朝的种族( 5:30;9:1;赛13:19;哈1:6)。然而在本节中,此词指知识阶层,他们有很深的天文学造诣,起到了教导和保存传统学问的作用( 2:2,4;4:7;5:7,11)。 ──《圣经精读本》
【但一5】「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分,养他们三年。满了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尼布甲尼撒登基那年是这些少年人受训的第一年;尼布甲尼撒在位完整的第一年是他们受训的第二年;他在位的第二年是他们受训的第三年。──《雷氏研读本》
「王膳」:原是一个波斯字,指「分派的一份」,此处明显是指分派给这些青年的膳食;「养他们三年」:柏拉图曾提及波斯青年受正规教育三年。尼布甲尼撒相信他们若接受三年巴比伦文化的训练,便可肩负宫廷的重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5 王所用的膳】本节(以及全章)所用的字眼(patbag)在波斯语亦有出现,相信是个借词。它所指的是王分配给食客的食物。认定这是荤菜是没有根据的。后来希腊人按照手头上之波斯文学对这些食物的形容,指出这是大麦和小麦烘烤而成的面包制品,与酒一同赐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5 每日赐他们一分】很多人都蒙赐食用王膳的权利。这个级别并不表示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与王共宴,只是说他们如今是受国家扶养的人而已。新巴比伦时代得到这种食物配给的人,包括某些政府高级官员、技工、巧匠(本地及外邦者)、外交官员、商人和艺人、政治难民,以及被掳到巴比伦或在此被囚为质的外国王室成员。他们有些只得大麦和油的配给,有些则蒙赐美酒佳肴,这是视他们个别的地位而定。他们所得的供养亦包括衣着和住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5 养他们三年】文士所受的正规训练为期三年。按照现存旧巴比伦时代的文学记载,训练的课程包括语言和上述的文学范畴,以及数学和音乐。占卜者的训练期有可能更长。但文学中并没有提供准确的提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6】「他们中间有犹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
「但以理」:原意是「神审判」。(代上三1、拉八2、尼十6、结十四14)
「哈拿尼雅」:「耶和华施恩」(尼十23)。
「米沙利」:「谁像神」(尼八4),或「谁属于神」。
「亚撒利雅」:「耶和华帮助」(尼十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改名是征服者对被征服者所施行的一种政策。这意味着被征服者要完全接纳征服者的生活方式,且要丧失民族性。更改这四位少年的名字,是为了使他们被巴比伦同化,这也是对耶和华信仰的政策性挑战。这四位少年原有的名字和更改的名字如以下图表。 ──《圣经精读本》
【但一6~7改名】他们的希伯来文的名字,是见证他们祖宗的上帝耶威(或称为耶和华),也见证他们对祂的信仰。这四个人之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有『以利』EL字母(译者注,但以理'Dani-el',米沙利Misha-el);『以利』是『上帝』的意思。另两个人的名字之中有"(Y)ah",哈拿尼雅是:Hanani-ah,亚撒利雅是Azari-ah,它是上帝的圣名耶威Yahweh的一种方式。因他们现在负起新的任务,所以太监长给他们新的巴比伦人的名字;这些名字含有,或者与巴比伦的神祇有关。这样,『但以理』这个名字原意是『上帝已施行了审判』;现在变成『伯提沙撒』,则是『愿他(是否指外邦神巴力Bel呢?)保护他的生命』。『哈拿尼雅』本来是『耶威曾以恩慈待他们』的意思;现在变成『沙得拉』,这是一个不太著名的名字,不过它显然与巴比伦人的大神玛尔杜克(Marduk)的名字有关连。『米沙利』本来是『谁像上帝的意思呢?』;现在变成『米煞』,是一种语音转讹,而它的意义也是令人难解:『亚撒利雅』,原来的意思是『耶和华曾赐下帮助』,现在变成『亚伯尼歌』,这可能是『亚伯.尼波』(Abed,
nebo误读成Abed-nego),它是在以赛亚书四十六章第一节所提到的、巴比伦之神『尼波』;而亚伯尼歌则是『尼波的仆人』之意。――《每日研经丛书》
【但一7】「太监长给他们起名:称但以理为伯提沙撒,称哈拿尼雅为沙得拉,称米沙利为米煞,称亚撒利雅为亚伯尼歌。」
为了使这些少年人更象巴比伦人,他们的名字也改换了(比较创四一45的约瑟和斯二7的以斯帖)。“但以理”的意思是“神是审判者”。“伯提沙撒”的意思是“愿彼勒(B e l)保护他的性命”。“哈拿尼雅”的意思是“耶和华是仁慈的”。“沙得拉”的意思可能是“亚古(月神)的命令”。“米沙利”的意思是“谁是神”。“米煞”的意思是“谁是亚古”。“亚撒利雅”的意思是“耶和华所帮助的”。“亚伯尼歌”的意思是“尼波神的仆人”。他们每一个人的希伯来名字都有真神的含义(耶和华的简写是el〔以、利〕或iah〔雅〕),而巴比伦名字却有一个异教神的含义。──《雷氏研读本》
太监长给四人取的巴比伦名字,都有其意思。但以理为“神审断”之意,新名“伯提沙撒”义为“巴尔保护他的性命”(“巴尔”是巴比伦神祇玛杜克的称号)。哈拿尼雅原为“耶和华是荣耀的”,新名“沙得拉”则有“阿古(月神)的命令”之意。米沙利义为“与神一样”,新名“米煞”义为“与阿古(月神)一样”。亚撒利雅意为“耶和华帮助的人”,新名“亚伯尼歌”则为“尼布(巴比伦神)的仆人”。──《启导本注释》
「太监长给他们起名」:在旧约时代,「名字」占很重要的地位,改名象征着生命历程的改变(参亚伯拉罕、雅各、使徒保罗等);另一方面,当一个人在异国的皇宫里工作,也另改名字(参约瑟、以斯帖)。
「伯提沙撒」:「玛度太太(女神),求你保护皇帝」,玛度是巴比伦的大神。
「沙得拉」:「我害怕神」,这神可能也是玛度。
「米煞」:「我没有任何价值」。
「亚伯尼歌」:「尼波的仆人」,「尼波」是巴比伦偶像的名字(赛四十六1)。──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7 新名字】更改一人的名字,也是行使凌驾此人及其命运之上的权柄。贯穿圣经时代,外族的统治者都有这个倾向。由于同化是但以理所参与之课程毫不讳言的目标之一,给他另起巴比伦名字是合但的。同样,由于名字往往显示所崇拜的神,巴比伦名字至少在某种微妙的程度上,强逼这些年轻人承认巴比伦的神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8】「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
“不……玷污自己”。拒吃没有按摩西律法宰杀的牲口;而且这些肉显然也连同酒一起奉献给异教的神(比较出三四15)。──《雷氏研读本》
但以理在饮食方面严谨的态度,主要是遵守摩西律法之故:王的饮食可能不符合犹太律法中的洁净条例,或曾祭过异教偶像(参出34:15; 结4:13)。
但以理知道以色列人被掳乃因违背律法,如今他们必须在真道上站立得稳;即使是在次要的细节上都须谨慎顺服。──《串珠圣经注释》
“不玷污自己”:这些食物原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用,用前先献一部分给偶像。王饮的酒也先浇奠一部分在拜偶像的坛上。而且肉食所用牲畜有礼仪上不洁的动物,更未依律法规定屠杀或烹制(利十一章,比较民二十五2),但以理等怕玷污自己,拒绝食用。──《启导本注释》
「立志」:直译是「放在心上」(赛四十七7,五十七1、11;玛二2),而「不放在心上」即是「不介意」(赛四十三25;和合本、吕本),「麻本不仁」(现中)。但以理对于「玷污自己」很敏感,决心不让这事发生。
「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 「玷污」指「污染」成为污秽、不洁净(尼十三29;赛五十九3;玛一7)。──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8 王膳玷污人】但以理及其三友为何拒绝王膳的问题,已有学者作出极详细的讨论,提出过各样的但由。大部分所根据的假定,都是食肉和素菜的对比(有关这但论的问题,可见一5,一12的注释)。分享王的食物的确是表示一定程度的效忠。但他们无论吃什么,这都是无可避免的。犹太人的饮食律法(希伯来语称为「科舍尔」〔kosher〕的规条,意即「正当」)虽然很可能将肉类视作不洁,但贮藏或烹调不得其法,别的食物也会不洁。再者,犹太人的饮食律法并不禁酒。王宫中最上等的肉类无疑是庙宇供应,曾经献给偶像的(酒亦在这些神祇面前浇奠),但任何食物都可以循这途径到来。他们的决定肯定与素食,或基于健康但由戒食油腻无关(见十3)。两约之间文学中有无数案例,犹太人觉得有必要不吃外邦人所供应的食物(多比雅书、犹滴传、禧年书)。但问题主要不是食物能玷污人,而是它是整个同化计划的一部分。这时他们生命中每个细节都在巴比伦政府掌握之下,他们没有什么办法抵抗这种控制他们的同化力量。这是他们仍有选择权利的少数几方面之一,他们抓紧这一样,是要保存他们独特的身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8~16】但以理的信仰: 戏剧性地描述了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拒绝王的酒膳,决定吃素菜喝白水,并付诸行动的场面。因为,王膳中的鱼肉可能是:①还带有血( 申12:23,24);②不洁净的动物( 利11:1-23);③已先献给了偶像( 林前10:27-29)。但以理和三位朋友之所以如此立志,并非出自一般的民族主义冲动,乃是为要遵行犹大律法中的饮食律例( 利11:2-8),以防沾染不洁。
──《圣经精读本》
【但一9】「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恩惠,受怜悯。」
「恩惠」与「怜悯」在旧约常用来描写神自己的属性,「恩惠」指神忠于祂和选民所立的盟约,拯救落在患难中的子民;「怜悯」与「母腹」有关,强调神那种像母亲对新生婴儿所产生的怜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9~10】神使欲持守纯正信仰的但以理与三位朋友蒙恩惠受怜悯,使有义务服从王命的太监长找到了可以帮助但以理的方法。由此可知,神常常与那些跟随自己的忠心之人同在,并且在其遭受试探的时候或在重要的时刻,为之开出路(
林前10:13)。 ──《圣经精读本》
【但一9~13轻看享受的生命】
但以理不因物质的享受,于美酒佳肴之中堕落;反之,他情愿求得素菜和白水,存着莫大的信心仰赖神而活(12~13)。──《新旧约辅读》
【但一10】「太监长对但以理说:『我惧怕我主我王,他已经派定你们的饮食;倘若他见你们的面貌比你们同岁的少年人肌瘦,怎么好呢?这样,你们就使我的头在王那里难保。』」
肌瘦:这词本描写波浪翻腾(拿一13),也用来描写人因内心翻腾所带来的沮丧和害怕,以致脸容憔悴枯槁,色泽全无(创四十6译作「满脸愁容」)。此词在这里也是指但以理如果不用王膳,会落得瘦弱干瘪,面如菜色,无精打彩(太六16)。──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11】「但以理对太监长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的委办说:」
「委办」:是太监长的手下,负责监管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串珠圣经注释》
「委办」:监护人、看管者;他是太监长指派监管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的官员。──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11~16】但以理与三位朋友的面貌,之所以比其它人更加俊美肥胖,并不是因为素菜和白水比王膳更有营养而有益于健康,而是因为神超自然的大能。这见证了永活的神和神对忠心的信徒的奖赏。 ──《圣经精读本》
【但一12】「求你试试仆人们十天,给我们素菜吃,白水喝,」
“素菜”。原文作:豆类。──《雷氏研读本》
「素菜」:乃指从地里出产的食物,不包括肉类。──《串珠圣经注释》
十天: 十天是能清楚地观察但以理和三位朋友的饮食生活变化的充分的时间,若这期间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也能容易挽回。 ──《圣经精读本》
「十天」:这是一个约数(参摩五3;亚八23),下文的「十倍」(20节)也是一样。
「素菜」:由种植而得的食物(与赛六十一11的「使所种的发生」同一字根);犹太教认为种植的子粒是圣洁的,就算与已死的不洁净物体接触,仍是洁净(利十一37)。故此,「素菜」象征圣洁,反映出但以理和三友决心在污秽的环境中持守圣洁。这是本书重要的中心思想。「素菜」包括大麦的子粒和豆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十天。时间似乎很短,不足以在外貌和体力上发生可以察觉的变化。但严格节制的习惯已使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有了基本健康的体格,足以响应适当饮食的益处。他们从犹大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辛以后,体能的恢复无疑要比其他没有养成节制习惯的俘虏要明显得多。在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身上,神的大能和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非常显著的。神祝福这些青年人不以王膳玷污自己的高尚心志。他们知道沉溺于刺激性的饮食将阻碍他们获得在身体和心智上最高的发展。委办认为“节制的饮食会使这些青年人憔悴而病态……,而丰盛的御膳则会使他们面色红润而俊美,获得超人的体力”。当他看到相反的结果时感到非常惊奇。
素菜。希伯来语是zero`im,指五谷和蔬菜。根据犹太教的传统,它还包括浆果和椰枣。由于椰枣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食之一,故很可能包括在这里的素菜中。见第8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一12 素菜】这里所用的字眼通常是指用作牲畜饲料或供种植的谷种。亚喀得语和希伯来语中都不把它用来形容人的食物,但经文并没有说他们得到餐馆式熟食的供应。上文(一5注释)已经提过,吃王膳不过表示他们的食物是来自王室的开支而已。譬如军队的口粮就只不过是定量的五谷,士兵要自行用来煮食。谷粒可以磨碎捣烂,加水煮成粥。故此,这样做所需的粮食分量和一章5节可以是相同的,只是煮食者是他们,而不是御厨而已。──《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13】「然后看看我们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仆人吧!」
【但一14】「委办便允准他们这件事,试看他们十天。」
【但一14~21神奇的恩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中国箴言;说这话的人,用意大底是安慰那些有所失的人莫太难过,谁知失去的东西不会带来更大的祝福呢?无疑,有人认为那个只是「阿Q精神」,自我安慰的话,失去的始终是失去,若想失去之后有更大的得着,乃是梦想或只能期待神迹出现。
本书中,但以理确实经历失去之后,得着更大的祝福:
思想 甚么是你最深爱的呢?你能为神的缘故放弃它吗?──《新旧约辅读》
【但一15】「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
「俊美肥胖」:「俊美」原是「更好」,故现中译作「更健康」,描绘他们红光满脸,迸发出健康的气息;「肥胖」指他们满身肌肉、体格结实魁梧,是名副其实的「大只佬」──(即魁梧)。──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15~21得着神奇恩福】
神奇地,过了十天,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的面貌竟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15),那真是神所赐的恩福。虽然他们失去肉身的享受,但他们的信心却得着神的喜悦,以致「神在各样文字学问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17)王也因着他们的谈论和见识超卓,就留他们在他面前侍立(19~20)。
总括来说,但以理甘愿失去暂时的享受,专心仰望神,结果得着神的厚恩赐福,也得着王的赏识。──《新旧约辅读》
【但一16失去美酒佳肴】
王的酒膳相信比众人的丰富和美味;然而,但以理立志不用王的膳和不饮王的酒,免得玷污自己;因他的拒绝而失却品尝各样美食的机会,换来的只是素菜和白水。表面看来他的失去并没有得着更大的。无论如何,但以理并不因失去王室的享受而感到有所缺;反之,他满足于所享有的,更为此向巴比伦的太监作一大胆的见证,就是他吃素菜和喝白水,面貌不会因此而饥瘦。──《新旧约辅读》
【但一17】「这四个少年人,神在各样文字学问(学问:原文是智能)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
只有神的智慧,而不是人的智慧,能教导人准确地解释“异象和梦兆”。──《雷氏研读本》
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 但以理所得的恩赐出自神主权的护理,是神赏赐给忠诚之人的礼物。古代世界极其看重解释异象和梦的才能,这在迦勒底人的智慧中也占有重要比重( 雅1:7)。 ──《圣经精读本》
「聪明知识」:不但很快学会巴比伦的学问,更能加以分辨;无可置疑,他们所学的包括了巴比伦有关占星预兆的学问。另一方面,他们的「聪明知识」乃源于神自己,是神赐给他们的(参西一9,二9)。
「异象」本描写一个人魂游象外所见的东西,不是一般人肉眼所能看得见的,这词后来包括了神的启示(赛一1,和合本多作「默示」)。「梦兆」也是神向人显明心意的工具(包括向以色列人,例如王上三5;以及外邦人,创二十3)。故此,「异象」与「梦兆」分别不大,都是神启示的管道(民十二6)。──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17 异象和梦兆】主前第三千年纪以降,初民已经相信梦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启示神明的工作。它被视作灵界使者所传达,来自神明的信息。在亚喀得文献中,这使者名叫札基库。他们有时更尝试在梦中寻求信息(见:代下一7~12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17~21】包括但以理在内的四个犹太人之所以超群,并不是教育或素食的结果,而完全是神能力的功效( 诗37篇;结18:33)。 ──《圣经精读本》
【但一18】「尼布甲尼撒王预定带进少年人来的日期满了,太监长就把他们带到王面前。」
日期满了: 教育期为三年,这是学习迦勒底的学问、语言及风俗的充分的时间,也是迦勒底和波斯的一般教育期限。倘若日期未满,就无法服事神。这表明,神使用有所预备的人,并且为要服事神,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充分的训练。 ──《圣经精读本》
「日期满了」:三年受训完毕,太监长带领所有经过训练的青年去见尼布甲尼撒,让他亲自考问他们。口试结果,但以理和三友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获选留在皇宫伺候皇帝。──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19】「王与他们谈论,见少年人中,无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所以留他们在王面前侍立。」
但以理和三位朋友击败众多竞争者而被录用,享有了服事君王的特权。这明确表明了神百姓的终极胜利( 罗8:37),及神照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的赏罚原则( 罗2:10启22:12)。 ──《圣经精读本》
【但一20】「王考问他们一切事,就见他们的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
术士: 指魔术师,在这里指由巴比伦的智者所组成的特殊阶级( 创41:8;出7:11)。用法术的: 意指智者中的一个阶级,此词只见于本处。因此“术士和用法术的”可以说是代表巴比伦的所有学问和智慧的阶级。 ──《圣经精读本》
「术士、和用法术的」:「术士」这词源于埃及,描写在宫廷服务的魔术师(参创四十一8、24);「术士」是懂得邪术的巫师。
「用法术」:以前被解作占星家,现多视为懂得法术的术士;这字在巴比伦文可指「驱魔人」,后为叙利亚人借用来描写用音乐驱使蛇跳舞的魔术师。──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20 术士和用法术的】本节所用的第一个字眼,是指埃及的圆梦者。创世记四十一8;出埃及记七11用的也是这字眼。历史记载巴比伦人朝廷的顾问中,习惯包括埃及的圆梦者。第二个字眼所指的,则是美索不达米亚的驱邪者。他们的责任是对于不利的兆头或异梦,采取防御措施。后者的技艺在于辨识威胁的迹象,断定转离恶事应当采取什么步骤,以及施行驱邪仪式和念咒使危险转移。疾病也算是一组威胁迹象的部分,因此驱邪者在巴比伦社会中被视作「专业医疗工作者」。这两个字眼清楚表达但以理的技艺胜过外来的专家以及本地的从业员。──《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一21】「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还在。」
“还在”。但以理是第一批被掳的人,在有生之年看见流亡时代于“波斯王古列第一年”(拉一1)正式结束。那时但以理仍未逝世,其后还多活了几年(一○1)。──《雷氏研读本》
「古列王元年」:是主前五三九年,当年他下旨让犹太人回国拉1:1)。──《串珠圣经注释》
“古列王元年”:主前539年。波斯王古列在这一年颁布谕旨,准许犹太人回耶路撒冷(拉一1)。但以理此时大约年逾八旬,看见被掳生涯的结束。古列王登基后,他还活了数年(十1)。──《启导本注释》
但以理在巴比伦约生活了70年,亦即从约雅敬第三年,即B.C.605,到古列王元年,即B.C.538,之后他还活了几年( 10:1)。古列元年: 暗示①但以理不仅事奉了巴比伦和玛代两个王朝,也曾服事过波斯王国。②他曾听过古列王元年所颁布的俘虏归回召书,得享了民族得到解放和归回故国的喜乐。但是,他因年迈和身在官职而未能回到故国,留在那里。 ──《圣经精读本》
「古列王元年」:这是主前五三九年;但以理由主前六○五年一直做官至古列王元年。──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一21 古列王元年】这话最有可能是指由古列开始统治巴比伦的第一年(主前五三九年十月)。换言之,但以理服务的年日超过了六十五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1章)】
但以理与他三位同伴将自己「分别」出来。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必须?
他们这次的表现与日后在巴比伦王前的见证(参3, 6)有否关连?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