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何西阿书第七章拾穗

 

【何七1「“我想医治以色列的时候,以法莲的罪孽和撒玛利亚的罪恶,就显露出。他们行事虚谎,内有贼人入室偷窃,外有强盗成群骚扰。

         “撒玛利亚”。北国以法莲(以色列)的首都。──《雷氏研读本》

         「以法莲」和「撒玛到亚」:在此均代表北国。

          「虚谎」:指欺骗的行为。

          「外」:或作「街上」。──《串珠圣经注释》

         “以法莲”、“撒玛利亚”都指北国,撒玛利亚为其首都(王上十六24)。“行事虚谎”:百姓的悔改只是表面的虔敬,没有内里的诚实(23节);在对外关系上,崇奉异邦之神,不专一寻求耶和华(811节)。“贼人”看四2。“强盗”看六9. ──《启导本注释》

         以色列人是整体的,犹大的复原归回,与以法莲的蒙受医治,都是神的心意。「医治」在何西阿的用词中就是赦免的恩典(参阅十四5)。但是以法莲的罪孽,好似女子露体一般,十分羞耻。他们还没有悔改,还不能接受神赦免的恩典。

         他们的罪行,是里面的偷窃,外面公然的抢劫。这是描写祭司的行为。他们原在圣殿供职,在内外服事。但是他们的行为竟然与盗贼无异,以抢夺掠取为能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贼....强盗」:指的就是 6:9 祭司的行径。──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1~7以色列充满血腥暴行:北国谋朝篡位迭起,显示政治败坏。──《串珠圣经注释》

 

【何七2他们心里并不思想我纪念他们的一切恶;他们所行的现在缠绕他们,都在我面前。

         百姓以为神不会纪念他们的恶行,以此自慰。──《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心里完全没有真实悔改的决意,因为已经失去属灵的意识,不认识神,也忘记耶和华在他们历史中的作为。现在这后果是可悲的,他们的恶行缠绕着他们。──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思想」:「对他们的心说」。

         「我记念」:「我留意」、「我知道」、「我记录」。

         ◎看来祭司的恶行让神伤痛欲绝,念念不忘,以其为以色列罪恶的代表。

         ◎耶和华的信仰与迦南信仰(与一般民间信仰)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耶和华是「主宰」不只是「工具」,造物者要求被造物照他所定的规范过生活,而不只是利用祭牲、祭礼来满足神的欲望罢了。所以百姓的恶行,将阻挡造物者的赐福,造物者也不可能用祭牲、祭礼来贿赂买通。──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3「“他们行恶使君王欢喜,说谎使首领喜乐。

         「他们」:指背叛君王的人。

          「使君王欢喜」:指意图获得君王的信任,以达成阴谋。究竟作者是指那一位君王则不能确定。──《串珠圣经注释》

         北国末年朝廷篡乱迭生(看<参考资料>“时代背景”条)。“行恶”、“说谎”当与这些夺权的判乱有关。──《启导本注释》

         这里所说的是祭司从事政治的阴谋,他们企图推翻政权,协助政变,使以后当权者达到野心而欢乐。他们用虚谎来迎合首领的欢心,却忘记真正劝导人归正,引领人真实地敬拜神。这里的君王首领大概是指政治的,而不会指拜巴力的情况。──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首领」:原文是「王子们」。君王与王子们代表整个王室。──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3~7●3~7这段记载的历史背景可能是以色列最后一位王即位前后,社会与政治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中。何西阿用烤饼的火炉当成比喻来贯穿整段的记载。这段很可能是以何细亚王谋害比加王为背景。──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4他们都是行淫的,像火炉被烤饼的烧热;从抟面到发面的时候,暂不使火着旺。

         「行淫」:不是指淫乱的事,乃指人的背信和不忠。烤饼的过程如下,经过搏面之后,生面团需要整夜的时间发酵,此时制饼的人上床休息,任由闷火在炉里燃烧;直至翌日早晨,才使炉火着旺去烤已经发酵的面团。背叛者如同火炉;炉火暂不着旺比喻阴谋正在暗中酝酿,等待适当时机才发动。──《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是君王官长及宗教的领袖,他们使众人陷在偶像的信奉,以致堕落于邪淫之中。火也可能指欲火,使他们放荡醉酒与淫乱,他们的心好似火炉。他们自己以为可以控制,有时不让火旺。但是事实上无法自制。结果引火自焚,自趋灭亡。在耶和华的日子,审判好似烧着的火炉,人们都被烧尽,一无存留(玛1)。──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烤炉」:这是当时以色列家庭家家必备的厨具,不过这里描写的火势,应该是商用或皇室用的较大型的烤炉。在米吉多的考古挖掘中,挖出不少这样的烤炉。这种烤炉是用泥土做成,以干草、灌木或粪便为燃料。烤饼前先烧燃料,把炉内烧到火热,然后把面团贴在炉的内壁,将炉加盖,利用炉内的热力把面团烤熟。大型的烤炉需要适当的控制火候,以便烧红却不烧黑炉壁。所以晚上烧炉,早晨烤饼,视当时常见的状况。

         「他们都是行淫的,像火炉被烤饼的烧热」:意思就是他们都是色欲旺盛、欲火焚身,有如烤炉被烤饼师傅烧热。──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4~5何西阿叙述一个卑劣可鄙的狂欢时刻(也许是加冕典礼或王室的诞辰宴会)。领袖们的情欲象火炉那样燃烧。──《雷氏研读本》

 

【何七4~6“行淫”:看一2注。“火”喻政治叛乱阴谋。用烤饼的人喻谋叛的首脑,先在炉里烧红烤饼的火,到面发足了酵可以制饼时,才让炉火烧旺,用来烧饼。叛乱在暗中策划,时机成熟才如火迸发。

(有的解经家根据此处经文和何西阿用大麦赎回妻子,认为先知的父亲所业或为制饼。)──《启导本注释》

 

【何48 烘烤的比喻】从主前七三○年代以色列政治圈的动荡不安来看,这些烘烤的比喻用的很恰当。这里所描绘的炉是由陶土制成,呈圆柱状。于他纳和米吉多城曾挖到这种器具。它可能是嵌在地板上,或是置于其上。拱型的盖顶有个大洞,并设有门,烘烤者由此加燃料(木头、干草、粪便或橄榄渣饼)。火焰会透过这洞冒出,直到剩下一片热热的焦炭。当门关起,热量就会留住,保持许多小时(足以揉面、发面),接着烘烤者会把稍微发起的面饼放入炉的内壁或炭的中间。这个隐喻使用那些稀松平常的工作与众所熟知的画面。比加的反抗军在以色列政治事务的炉中「烧得」凶猛,于主前七三五年摧毁了比加辖的政权。这次行动引发的愤恨积压,如同烤炉累积热气,等待烧灭那些当政的人。接着何细亚于七三二年暗杀比加,立刻逆转了以色列的政治联盟(王下十五30),转向亚述求助,三年后又再一次寻求埃及联盟(见:何七11)。这种胡搞的政策让以色列「烤到一半」,就像一条面包放在炉侧墙边,未曾翻面。一面烧焦了,一面是生面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七5在我们正宴乐的日子,首领因酒的烈性成病;并与亵慢人拉手。

         「因酒的烈性成病」:是形容狂饮成酵的情况。──《串珠圣经注释》

         「宴乐」在原文中是没有提明的,却很可能有那样的宴乐情事在这特殊的日子。烈酒可能指毒药的酒,是宫廷中谋害人命的阴谋,也可能指王的放荡无度的酗酒,因为前一节提到火,酒的烈性如火一般,有毒素损害人的健康。

         亵慢人原是指在宗教方面不虔的人,也是因酒乱性的人:「酒能使人亵慢。」(箴二十1)智慧文学中,更描述他们的骄傲与狂妄(箴廿一24)。王与他们拉手,表明与他们同谋,大家狼狈为奸。

         有的译词将亵慢人作「反叛者」,或指篡夺政权,或指反叛异族强权。篡位者夺得政权,坐稳宝座,继续行强暴,除灭异己。对异族的反叛,却以不正当的方法,仍是自趋毁灭之途。──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我们「王」:指的可能是「比加」或「撒迦利亚」。

         「因酒的烈性成病」:很可能是指「因毒酒而成的病」。祭司懂得药性,是早期以色列人的药师。不过这里并不一定是指「药酒」。

         「亵慢人」:「反叛者」。

         「拉手」:「连手」。──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6首领埋伏的时候,心中热如火炉,就如烤饼的整夜睡卧,到了早晨火氧炎炎。

         「首领」:原作「他们」,指策划阴谋的人。

          「如烤饼的」:原文可译作「他们的怒气」。──《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仍继续描述政治的阴谋,情绪方面非常兴奋。在晚上烤饼的人需要睡卧,所以火势很低。晚上也是休息的时候,防备最疏,暗杀在那时发动,是最有利的时机。但是火既没有熄灭,危险与凶恶仍是存在的,怎可忽略?到了早晨火势就凶猛起来,阴谋终必揭露,但为时已迟,无可挽救。火是他们的欲火,也是他们的怒火。前者指信奉异教那种邪淫的情绪,后者指政变策动那种愤怒的情绪,这两种情绪都不正常,都是罪恶,为神所憎厌,也是审判的主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7:6 形容谋叛者心中犯罪的念头变成激情,在他里面如同火烧。又谋叛者的埋伏等待时机成熟,像烤饼的人整夜等着烤炉烤热,到了早晨终于时机成熟,出现一个火热而适合烤饼的烤炉。

         这里的背景是一个政治叛变,意图叛变的人筹划周密,等待时机利用王室宴乐的机会,趁机用酒把王与首领们灌醉然后杀掉他们。──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7「“众民也热如火炉,烧灭他们的官长。他们的君王都仆倒而死,他们中间无一人求告我。

         “他们的君王都仆倒而死”。以色列最后六位君王里的四位都被谋杀而死。──《雷氏研读本》

         「官长」:指君王。──《串珠圣经注释》

         “君王都仆倒而死”:北国在耶罗波安第二以后的短短二十年中有四位君王,都为部下所弑,有的在位短到一个月(王下十五815)!──《启导本注释》

         这里总括以上的述,说到一般的民情,这是一种公愤,他们好似禽兽那么野蛮,将官长来吞吃,也如火把那些掌权者烧灭,革命的情绪更加激烈了,一触即发,无法收拾。

         他们不求告神,因为不认识神。他们既不知倚靠神,求神保护。他们也不肯悔改,求神赦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众民」:直译是「他们全部」,应该是指密谋叛变的人。

         「官长」:原文是「士师」。

         ◎最后的结论很短又有力。在这样混乱的日子里面,他们的君王还是不理会耶和华。可以想见这些君王很早就不把耶和华当一回事,专心透过阴谋与权力来巩固或取得王位。──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8「以法莲与列邦人搀杂;以法莲是没有翻过的饼。」

         昔日两国缔盟时,每每呼吁双方奉拜的神明,作为盟约的见证者和保证者。北国与外邦联盟,明显地承认外国的神明,以致宗教与生活沾染外邦败坏的风气,失去选民的独特身分,及对神专一的心;犹如未经翻过的饼,一面烧焦,一面未熟。──《串珠圣经注释》

         「搀杂」:指「把油和面粉和在一起,做成可以烘制面包的面团」。原文的时态显示这是以色列人叫自己与列邦搀杂。

         「没有翻过的饼」:一面烤焦、一面不熟的饼。表示以色列的外交政策相当不成熟。──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8~9与外邦联盟使以色列变得虚弱(“没有翻过的饼”)和衰老(“头发斑白”)。──《雷氏研读本》

         “没有翻过的饼”:只烤熟了一面,另一面还是生的饼,喻对外政策的不智,身为神的子民,只知一味讨异邦欢心,接受列邦偶像的淫邪风俗,心中反没有了真能拯救他们的神。“头发斑白”:北国精力早衰,看见斑白的头发应知警觉,却先后向亚述和埃及进贡金银(“吞吃他劳力得来的”),以致财政上一蹶不振。──《启导本注释》

         8~9这里描述以色列人因为外交策略错误导致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国力被外国吸取,自己剩下的又长霉腐化了。以色列人本应是神的选民,与列邦不同,成为列邦的榜样与祝福。而他们竟选择与列国完全混杂,四处投靠强权,放弃自己的独特地位与使命,导致悲惨的下场。──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816以法莲是没有翻过的饼何意?】

答:以法莲是北方以色列国十支派中最强盛的支派,因此这名字代表以色列人。神对他们的性格曾用两种比喻来描写。一是「没有翻过的饼」,意思是一面烧焦了,一面却是生的,过尤不及,不能充饥,全无用处。表示他们的宗教信仰又冷又热,偏重一面。专注重外表仪式与世俗为伍,与外邦人挽杂,不能分别为圣。而缺少内在属灵生活的长进,如此失去了立场,没有见证。一是「如同翻背的弓」,意思是不能发箭的弓,失去了作用。表示他们徒有外表的力量,实际却是软弱无能,不能射击敌人。且因他们狂傲自骄,终必败在敌人的手下。(七1016)。以上这两种比喻,对于现今基督徒的灵性生活,得着很大的儆醒和教训。——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何七9「外邦人吞吃他劳力得来的,他却不知道;头发斑白,他也不觉得。」

         「劳力得来的」:或作「力量」。

          「头发斑白」:形容年老时体力衰弱的状况。──《串珠圣经注释》

         「外邦人吞吃他劳力得来的」:以色列的最后二十年中,大小战争使他们要向不同的国家缴纳巨额的贡款,使得财富流入他国。战争也使国内男丁锐减。

         「劳力」:指「体力」,也包括「生殖力」(包括人、动物与植物)、「生命力」。

         「头发斑白」:可指人的头发班白(苍老、生命力流失)或食物上长霉。──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10以色列的骄傲当面见证自己,虽遭遇这一切,他们仍不归向耶和华他们的神,也不寻求他。

         以色列所遭遇的一切,是国力的损失(9节上),以及日渐衰败的现象(9节下)。但是他们仍无意悔改,并没有回到神那里去,真切地求告祂。

         「耶和华他们的神」是重要的称谓,因为他们原是神的选民,耶和华是圣约的神。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所以何西阿一再强调(一7,十二10,十三4,十四2),这圣约的关系一定不可断绝,以色列人必须回转,转向耶和华并求告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何七11以法莲好像鸽子愚蠢无知。他们求告埃及,投奔亚述。

         北国举棋不定的外交政策犹如容易受骗的鸽子,在飞行觅食时,往往忽视四面埋伏的网罗。──《串珠圣经注释》

         鸽子非常单纯,容易受骗上当。以法莲像鸽子那样无知。「愚蠢」原意是没有头脑,或没有心智,尤其在危险之中就慌乱起来,六神无主,像鸽子一样乱飞,东冲西碰,实在非常危险与可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无知」:原文是「无脑」、「无心」。──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11 鸽子的行为】以色列王摇摆不定的政治策略被拿来与鸽子易受骗相比(见:箴十四15用来形容愚蠢),鸽子是猎鸟者网罗易捕获的猎物。此外,鸽子对于失去的雏鸟不太关心,可能被拿来与以色列对亚述政策的政治健忘症相比(见:何五\cs1613)。──《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11 埃及/亚述】比加短暂政权里的大部分时间,采用的是反亚述政策,向埃及人寻求援助。这引发列王纪下十五\cs1629记载的提革拉毘列色的会战,导致加利利大多数地方被夺去,以色列人流亡亚述(见:王下十五2531注释)。何细亚一登基,最初必须向亚述进贡,但派遣使者去埃及(见:王下十七4注释)。这样有二心的行为,惹恼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围攻撒玛利亚达三年。继承他的撒珥根二世,在主前七二一年攻下该城,将以色列人大部分人口驱逐(见:王下十七6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七11~12与“埃及”和“亚述”联盟毫无益处,耶和华将要审判以色列。──《雷氏研读本》

         “埃及”和“亚述”是当时在以色列南方和北方两个大帝国。以色列国朝中分为两派,一主亲埃及,一主亲亚述,就是不倚靠耶和华,这种摇摆不定的国策,有若只顾眼前觅食的鸽子,不知道神刑罚的网已在等着他们。──《启导本注释》

         11~12以色列朝廷分成亲亚述与亲埃及两派,米拿现亲亚述( 王上 15:19-20),比加亲埃及,何细亚则交替投靠这两国( 王下 17:4 )。──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12他们去的时候,我必将我的网撒在他们身上,我要打下他们如同空中的鸟。我必按他们会众所听见的,惩罚他们。

         「我必按 ...... 惩罚他们」:有学者解作「当我听见他们成群结队时,必把他们捉去」。──《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说明神的审判,审判好像鸟网一般,等着禽鸟来自投。「惩罚」原意是管教,指明神审判的用意,神不是要灭绝他们,而要他们真正受管教,是家庭中父母管教儿女的方法,与五章二节「斥责」同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必按他们会众所听见的惩罚他们」:很可能应该译为「我要按他们盟约的报告来惩罚他们」。应该是指与亚述订立的盟约。这种盟约除了要赔巨款之外,也包括要接受亚述(战胜国)的偶像,这样的行为形同背叛耶和华,当然要被惩罚。──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12 猎捕鸟】要捕捉鸟,有好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猎人可能只使用弹弓,丢掷棍棒(如同便尼哈桑墓中所绘),或用弓来射下单只的鸟,但是圣经以及古代艺术描绘大都是以网或笼子来捕捉大群的鸟。例如塞加拉城的卡根米墓(埃及第六王朝)中,描绘捕鸟者使用网子。显然有些捕鸟者也在圈套中使用诱饵或假鸟来吸引鸟(传道书十一30为证)。很明显,以色列王陷入古代两大强权埃及和亚述所共同设下的政治野心网罗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何七13「“他们因离弃我,必定有祸;因违背我,必被毁灭。我虽要救赎他们,他们却向我说谎。

         「必定有祸」是在这句之首,可译为「祸哉」,或在中文的语句列在后端:「有祸了」。「违背」指他们不尊重神的权威,不尊耶和华为主。他们违背神的约,干犯神的律法(八1),所以必有灾难临到他们,使他们遭受毁灭。

         神是愿意拯救他们的,但是他们却将有关神的真理歪曲了。他们不是向神说谎,而是以神的事为谎言,认为不可置信。在危难之中,他们不信神可拯救,反而去寻求强权的庇护,以为倚靠神不实际。──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离弃」:「定意的偏离」、「刻意的躲避」。

         「违背」:「不服权柄」、「公然挑战权威」。

         「救赎」:指用钱换取货物或人。 15:13 则用此字来描述出埃及时神的举动。──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13~14这两节是说百姓把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上的富裕归荣耀给偶像(“说谎”),就是敬拜神,也只把祂当作众神中的一位来看待,用拜巴力的仪式来拜祂。“在床上呼号”和“聚集”(亦作“自刺”)都是拜巴力的仪式。──《启导本注释》

 

【何七14他们并不诚心哀求我,乃在床上呼号。他们为求五谷新酒聚集,仍然悖逆我。

         整节指以色列民以敬拜巴力的仪式来求耶和华赐雨和丰收。

          「在床上呼号」:指当时拜巴力者求雨时的情形。

          「聚集」:有古卷作「自刺」,亦为拜巴力的仪式。(见王上18:28──《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祈求在态度上根本有问题,不是由内心发出,只是一种外表的礼仪,何况礼仪也不是真正纯粹敬拜耶和华,可能混杂着异教的礼节。这里提起着,可能是指巴力的敬拜。他们为物产求神,到底物质的生活还是也们最重视的,五榖新酒曾在何西阿书多次提说,尤其在第二章(8922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在床上呼号」:这不是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呼求的正常举动。

         「他们为求五谷新酒聚集」:七十士译本是写成「他们为求五谷新酒割伤」。这是关系巴力宗教的一种仪式,遭遇旱灾在巴力祭坛前祈求时,祭司会用刀割伤自己(跟台湾的乩童相似)。参考  王上 18:28

         仍然「悖逆」:「远离」,与「寻求」与「归向」相反。──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七15我虽教导他们,坚固他们的膀臂,他们竟图谋抗拒我。

         教导他们,是以惩罚的方法来管教他们,为使他们学功课,好似父亲管教儿子,当时不觉得快乐,反感到愁苦(来十二10)。这思想在申命记八章五节有很清楚的说明,神锻炼他们,是神管教他们,是管教儿子的方法。可惜以色列人误会,以为神不恩待他们。坚固他们的膀臂,是要他们经过运动,手臂有力。但真正的用意,在于增强他们道德的力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何七16他们归向,却不归向至上者;他们如同翻背的弓。他们的首领必因舌头的狂傲倒在刀下,这在埃及地必作人的讥笑。”

         「翻背的弓」:指松弛或不可靠的弓;它所射出的箭,方向不会正确,正如百姓基本上背弃神。──《串珠圣经注释》

         “翻背的弓”:看《诗篇》七十八57注。弓若松弛翻背,射出去的矢不能中的。北国不归向至上的主已失去立国的目的。北国投靠埃及以抗亚述,不但未能救亡,反招来羞辱和亡国之祸(王下十七36)。──《启导本注释》

         「不归向至上者」在原文是两个字:「不」与「至上者」,后者指至高的神,有时也可作「神」。

         「翻背的弓」照中译词的意思,是将弓放在相反的方向,不向前射,向后射,反射到自己。但是原意却不一样。有人译为「诡诈的弓」,使人上当。看起来可以用,实际箭弦太松,弓也不能用,根本不能射出去。

         舌头的狂傲实际是指口中的咒诅。他们不再依靠埃及,在叛离的时候,就遭埃及人的攻击,倒在这异族人的刀下,使埃及人幸灾乐祸,讥笑与辱。这些首领是策动政治阴谋者,而自己在图谋暗杀君王的时候,反先被杀害。他们的结局就是这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何西阿书》

         「却不归向至上者」:直译是「却归向非神」。

         「归向却归向非神」:「归向」是「转向」的意思,这里是指以色列人转向埃及或巴力,却不转向耶和华。

         「翻背的弓」:应该是指「没有弦的弓」或「弦放松的弓」。用这种弓,射手再怎么厉害都没办法射准红心。

         舌头的「狂傲」:直译是「愤恨」,这里是指「咒骂」。可能是指首领咒骂发预言的先知。

         ◎以色列人对神是「躲避」、「背叛」、「说谎」、「虚伪」....,即使偶尔有「回转」的举动,也是转向非神(强权或巴力),这叫等待赎回以色列民族的耶和华神情何以堪呢?── 蔡哲民《查经资料》

 

【何16 翻背的弓】合成弓是由木头、角、动物肌腱所组成(记载于乌加列的《阿赫特》叙事诗中),会受到天气和湿度改变的影响。如果没有收藏在盒子里,会失去弹力,被描述为不可靠或松弛无力(见:诗七十八57)。亚述智慧文学说阿希卡尔说到恶人的箭反转向自己,而这也可能是何西阿谴责以色列领袖的一部分(见:诗六十四27)。──《旧约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