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阿書第十二章拾穗 【何十二1】「以法蓮吃風,且追趕東風;時常增添虛謊和強暴,與亞述立約,把油送到埃及。」 “喫風”。直譯作:看守風(即向埃及和亞述求助卻是徒然)。以色列與亞述“立約”的同時,又向亞述的對敵出口橄欖“油”。以色列為漁利而一腳踏兩船,自己不久卻被捕獲。──《雷氏研讀本》 「吃」:原文可解作「看管」、「結交」或「想望」。 「風」:代表虛幻,這裡大概是指不守諾言的埃及。(參王下18:21; 賽30:3) 「東風」:可能是指那來自阿拉伯沙漠,乾旱炎熱並損害農作物的暴風,象徵充滿殘暴的亞述。 「油」:指以色列盛產之橄欖油。 「把油送到埃及」:參王下17:4。──《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繼十一12之後同時斥責南、北二國(1~2節)。勸他們回轉(6節)。並引述先祖往事以證神愛(12~13節)。“吃風”、“追趕東風”指以色列人對亞述和埃及二國的兩面討好政策;這種政策徒勞無功。──《啟導本註釋》 他們與亞述立約,無非為圖安全,其實這無異是追趕東風(參閱五13,八9)。他們先為歸順亞述而獻貢物,以後趁亞述王死後政治稍不安定,就送油至埃及,以風為友,以為這樣可以贏得埃及的歡心,給予保護。──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吃」風:「放牧」。 ●「吃風」:「放牧風」或「在風中放牧」。 ●「東風」:以色列東邊沙漠吹來的旱風,是以色列違約時神的審判工具 申 28:22 。此風吹過時,人畜呼吸困難、農作物乾死。 ●「吃風,且追趕東風」:追趕旱風,在風中放牧,簡單的說就是「一無所獲、自取滅亡」。 ●「時常」:「整日」。 ●「把油送到埃及」:也是用來與埃及立約。 ◎這裡描述以色列人對造物者也使用謊言與詭詐的手段(為下一段以色列人本性狡詐做預備),真是愚頑敗壞。 ◎這裡描述以色列人居然背叛與造物者的聖約,然後跑去跟列強立約,這樣的行為好像追趕旱風,在旱風中放牧,終究是自取滅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1 亞述立約】如同他的前任國王米拿現一樣,何細亞最初被迫向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進貢。亞述年表甚至誇耀稱何細亞暗殺比加,奪取以色列王位時,亞述王「讓何細亞作他們的王」。同時也提到,何細亞付出「十他連得金子與一千他連得銀子」為貢,可能是印證了他於主前七三二年居國王之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1 把油送到埃及】何細亞成為亞述附庸國王之後不久,把大量的橄欖油(以色列主要財富之一)送去埃及,改變其效忠物件。這會是一項重要的貨品,特別在不生產橄欖的埃及。然而,玩弄兩個超級強國與其從屬,招來亞述的怒氣,撒縵以色五世於主前七二二年入侵以色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2】「耶和華與猶大爭辯,必照雅各所行的懲罰他,按他所作的報應他。」 “雅各”。在聖經裏,雅各這名字常用來代表他的後裔。──《雷氏研讀本》 「爭辯」:即「控訴」。 「雅各」:指以色列國(參10:11)。──《串珠聖經註釋》 “雅各”:以色列全民族。──《啟導本註釋》 猶大與雅各(以色列)相提並論,不是由於他們在地理上是毗鄰,而是在民族的根源上為一體的。在聖約中他們原是同為神的選民,是不可或分的,神也以同樣的公義與慈愛對待他們。猶大與雅各是指所有以色列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爭辯」:「法庭上的控訴」。 ●「所行的」:原文是「他們的道路」。 ●「所做的」:原文是「他們的作為」。 ●「雅各」:代表整個以色列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3】「他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壯年的時候與神較力。」 「他」:指雅各本人。雅各的名字解作「抓住腳跟」,代表詭詐的行為。──《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追述以色列原名雅各的歷史涵義,在創世記二十五章廿六節,雅各在腹中抓住哥哥以掃的腳跟,以致他的名字在諧音方面可成為「抓住」。在他年富力壯的時候,原意不僅是指他的盛年,也指富有充沛的體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 創 25:26 ,這件事情在 創 27:36 中以掃又拿出來像以撒抱怨雅各。 ●「壯年」:此字是原來是指人的性能力,在此可能指有性能力(成熟)之後,與「腹中」對比。 ●「與神較力」: 創 32:22-32 ,
12:4 說是「與天使較力」,在舊約中常常把天使(神的使者)與神混用。應該是指「與天使較力」。 ◎
12:3 意思是雅各還沒出生就打算奪取長子的地位與名分,成長之後又想要勝過神。──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3~4】以色列和猶大象雅各一樣詭詐,但也象雅各在伯特利一樣,會轉向耶和華。參看創世記二十五章26節和三十二章24至28節。──《雷氏研讀本》 【何十二3~5】追述以色列民的祖先雅各怎樣遇見神,又被神揀選。事見《創世記》二十五26;二十八10~22;三十二24~28。先知特別提到“伯特利”,現在已給百姓變成拜偶像的醜惡中心。──《啟導本註釋》 【何十二3~6】先祖雅各雖然有過錯,但遇見神後完全改變,終於得到神的祝福;同樣,以色列民亦要效法他歸向神。──《串珠聖經註釋》 【何十二4 與天使較力】見:創世記三十二章,雅各與天使摔角的數條注釋。(雖然這裡用的是天使一詞,但沒有用在創世記三十二章)。何西阿回顧這位族長素負野心與欺騙的盛名。顯然先知相信雅各超過了人跟神相處的應守界線。這個限制人類行為的主題,也可以在蘇美英雄兼伊亞神祭司的亞達帕故事中找到。他被帶到眾神會議之前,因為他竟膽敢折斷南風的翅膀,造成乾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4~5】「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耶和華萬軍之神在那裡曉諭我們以色列人,耶和華是祂可紀念的名。」 “他可記念的名”。“他的名”的另一種說法。──《雷氏研讀本》 較力一事,見創32:22-32。 「在伯特利 ...... 紀念的名」:原文作「祂在伯特利找到他,並在那裡與他(或我們)說話。耶和華萬軍之神,耶和華是他的稱號」。──《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是萬軍之神,是有大能力的,公義的神必須向以色列啟示。祂的曉諭不只啟示祂的公義,更是申明聖約的心意。神與以色列有聖約的關係,是先知所強調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並且得勝」:原文是「他得勝」,到底是誰得勝呢? 創 32:22-25記載的雖不清楚,但可以看出是雅各得勝。此處何西阿似乎是指「天使得勝」(也許加上摸大腿窩,使雅各瘸腿的結果,算是天使獲勝),所以雅各「哭泣懇求」。 ●「哭泣懇求」:創世記並沒有記載這段,所以何西阿應該是參考了當時眾所周知,而我們目前沒有資料的以色列傳統。 ●雅各有兩次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 創 28:10-22 那次是離開父家往拉班去娶妻時,在伯特利住宿,夢見耶和華。 創 35:1-3 是神吩咐雅各到伯特利去築壇,以紀念耶和華。兩次都是在雅各遇到危機的時候在伯特利遇到神。此處何西阿沒有使用「伯亞文」這個輕蔑的名字,因為雅各在伯特利遇見神。 ●「萬軍」之神:「軍隊」、「戰爭」,表示神絕對的主權與能力,也暗示神擁有控制一切「戰爭」與「軍隊」的能力。「萬軍之耶和華」一詞聖經中出現三百多次,原文的含意與統領天上的眾天使有關,用來表明神的權能。 ◎其實,綜觀雅各的歷史,也的確是如何西阿說的,他在狡詐誣賴的人生中,終究認識神、被神得著。整個人生的關鍵,的確是在見以掃前在雅博渡口與神摔跤。在失敗中認知自己的有限,被神得著。──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6】「所以你當歸向你的神,謹守仁愛、公平,常常等候你的神。」 歸向神,是指以色列有確定的目標,不可再轉向別神。「歸向神」甚至可譯為投靠神,使他們靠耶和華他們的神得救(何一7)。 仁愛或可譯為誠實或信實,是忠於神的態度,維持聖約的關係。公平是神公義的治權,也是對人道德的要求。等候神是要有謙卑的信心倚靠神,只行在神的旨意之中。「等候」也可譯為指望,好似在二章十七節「指望的門」。所以等候神,就以謙卑安靜的心盼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仁愛」:就是 4:1 中的「良善」:指「立約的愛」,指立約的雙方彼此承擔立約中應盡的義務,不管環境如何改變。這個素質指著神對以色列人的愛,神也希望以色列百姓可以有這種素質,對其他人有這種因著聖約,互有弟兄之愛的美德。 ●「等候」:「忍耐盼望」。 ◎既然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透過失敗認識神,現在的以色列人也當轉向耶和華,以便重新體驗祖先與神之間的美好經驗。──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7】「以法蓮是商人,手裡有詭詐的天平,愛行欺騙。」 “商人”。直譯作:迦南人。以色列人進入迦南,而迦南人的行事方式卻進入了以色列人之中。──《雷氏研讀本》 「商人」:原文即「迦南人」。以色列民採用詭詐、強暴的手段,與擅長經商的迦南人無異。──《串珠聖經註釋》 “以法蓮是商人”可譯為“以法蓮是迦南人”,指以色列人的生活已完全迦南化了。在希伯來文,“商人”與“迦南”讀音相近。──《啟導本註釋》 以法蓮是迦南人,因為商人原意是迦南人,正如箴言卅一章廿四節「商家」,或撒母耳記下廿四章七節「迦南人」或作腓尼基人,因為迦南人或腓尼基人以經商馳名。 詭詐的天平,相反的是「公道天平、公道法碼、公道升鬥、公道秤。」(利十九10,參閱結四十五10)。這不僅指商業的罪惡,也象徵一切的不道德行為。 欺騙也可譯為欺壓,尤其是對社會中的弱者欺淩(參閱摩三9,四1;耶七6,廿二3)。這裡欺淩與壓迫可能專指經濟生活方面(利十九13;申廿四14)。──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以法蓮是商人」:直譯是「以法蓮是迦南人」。 ●「愛行欺騙」:原文是「欺騙盟友」或「與欺騙結盟」。──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7 詭詐的天平】阿摩司書八5中,也有對肆無忌憚的商人提出相同的控訴。這裡翻作「商人」的字,是希伯來文的「迦南」,至少顯示出迦南人的影響。這控訴似是基於以色列與其經濟體受到鄰國不道德行為的影響而腐化。沒有標準化度量衡的經濟體中,商人會被試探偽造平衡與量度,使用規格不對的法碼,和其他變更容器大小的方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8】「以法蓮說:“我果然成了富足,得了財寶;我所勞碌得來的,人必不見有甚麼不義,可算為有罪的。”」 百姓以財富為榮,他們只要有錢,別人便不敢非議他們賺錢的方法。──《串珠聖經註釋》 北國有了財富,以致自滿。──《啟導本註釋》 以法蓮拒絕聽受先知的勸戒,他自己以為富足就是成功,至於成功的方法與手段,就不必去追究。有了財富,就可以自足。──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人必不見有甚麼不義,可算為罪的」:七十士譯本直譯是「但他獲得的利,必不足以抵銷他所犯的罪」,馬所拉抄本的意思為「沒有人敢指控我們發橫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9】「自從你出埃及地以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神,我必使你再住帳棚,如在大會的日子一樣。」 以色列人再次住在“帳棚”裏,因為她的城市都被摧毀了。住棚節紀念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在曠野所過的那段日子。他們的被擄即將來臨,是另一次的曠野經歷。──《雷氏研讀本》 「自從 ...... 你的神」:可譯作「我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你的神」(13:4同)。 「再住帳棚」:指返回曠野,代表被敵人擄去,飄流別處。 「大會的日子」:即住棚節,以色列人每年守節時住在帳棚裡,以紀念昔日飄流曠野時的情況。──《串珠聖經註釋》 “再住帳棚”:要象當年在曠野一樣漂流。“大會的日子”:或指住棚節。──《啟導本註釋》 再住帳棚,不是以前的情況,而是新的復興,可能是指第二次出埃及的情景了(參閱十一11)。現在不再有審判,只有救贖的應許。 如在大會的日子,這大會必指宗教的聚會,很可能是指住棚節,因為這節期是最大的。出埃及是逾越節,但是曠野是住棚節的經歷了。這樣說來,帳棚不只是指居住的所在,而是指敬拜的地方。他們應該常在會幕之中敬拜。 「日子」是多數,可見不只是指節期,可能指更長的時期。這無疑是神對以色列人的期望,是在神救恩歷史的計畫之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大會的日子」:指「住棚節」時,以色列人住在帳棚中,紀念他們在曠野漂流的日子。 ◎以色列人自以為用狡詐的手法換得的財富沒人可以指證其不義,但神清楚的說明自己一直存在,也一直在鑒察,必然要審判以色列人的狡詐。──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10】「我已曉諭眾先知,並且加增默示,藉先知設立比喻。」 「默示」:原作「異象」。──《串珠聖經註釋》 時機急迫,神要先知繼續警告,藉異象、比喻等等反復曉諭。──《啟導本註釋》 神曉諭眾先知,原文所用的介係詞,特別著重神曉諭的權柄(同樣的用法在二14及七13,中文並不顯著)。加增異象,是指話語的增多,使信息更為明顯。異象實則是先知的信息,也以比喻等類的言詞來說明。比喻有人直接譯為宣告的話。「比喻」在此處不十分清楚其涵義,可能與異象相同,指先知宣告的信息。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曉諭」:「說話」的意思,向眾先知「說話」。 ●「差派」:可以指「過去已經差派」或「未來將差派」,這裡用「過去式」比較合理。 ●「加增默示」:直譯是「增加許多異象」。 ●「比喻」:原文可指「比喻」或「滅亡」、「滅絕」。兩種解釋都與上下文吻合。──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10 先知的比喻】先知可用來傳遞神信息的方式之一,是類比法或可相提並論的故事。所以比喻能夠提供雙重意義,以日常生活的景象或畫面,提供神旨意或審判的解釋。例證請參看:以賽亞書五1~2和撒母耳記下十二2~4注釋,拿單的小羊羔比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11】「基列人沒有罪孽嗎?他們全然是虛假的。人在吉甲獻牛犢為祭;他們的祭壇,好像田間犁溝中的亂堆。」 「罪孽」:原文即「亞文」(見4:15注),可解作「虛假」,尤指拜偶像的罪。 「虛假」:或作「無價值」。 「田間犁溝中的亂堆」:形容祭壇遭敵人毀壞後,遺下一堆亂石,被墾荒的農人置於犁溝中。但有學者認為這裡是形容百姓的祭壇多如亂堆之石。──《串珠聖經註釋》 “基列人”:看六8注。基列後為亞述所滅(王下十五29),“吉甲”:看四15注。希伯來文“吉甲”與“亂堆”諧音。祭壇幫不了他們的忙,都將被拆毀。“犁溝”:農人犁出的田溝。祭壇的石頭散佈地面,犁出的田溝。祭壇的石頭散佈地面,犁出來後,亂堆在一邊。──《啟導本註釋》 先知再嚴責以色列人拜偶像的罪。基列原不是一座城,可能是指基列拉末。這裡所提的「虛假」,可能指拜偶像的虛妄(參閱詩廿四4,卅一7;耶十八15)。 吉甲與基列一同提及,必指同義的對比。當然是兩處不同的地方,卻有共同的情形,就是在敬拜方面偏邪。關於吉甲,在九章十五節也有說明,在那裡有耶和華所憎惡的惡事。獻祭本身原沒有甚麼差錯,但他們的祭壇是向著異教的神明。──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罪孽」、「虛假」:這兩個詞都是何西阿用來指「假神」的。 ●「吉甲」:與「亂堆」諧音。 ●「田間犁溝」:當時的灌溉系統,石頭堆在灌溉渠道中,當然會讓灌溉的水流不順,導致農作物歉收。 ●「亂堆」:「亂石堆」。由考古所挖出來的巴力祭壇,的確是相當簡陋。何西阿用亂石堆來譏諷這些石頭堆成的祭壇。──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11 祭壇好像田間犁溝中的亂堆】成堆石頭散亂的分佈在田間犁溝,呈現出祭壇被拆毀後的景象。但由於這是在控訴之中,此情境可能呈現的是,祭壇數目之多如同田間犁溝中的亂堆。此處另有一文字遊戲,因為希伯來文翻成「堆」的字是 gallim,讀起來很像這兩座城名字的一部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12】「從前雅各逃到亞蘭地,以色列為得妻服事人,為得妻與人放羊。」 這故事記載在創世記第二十九章。──《雷氏研讀本》 先知再回來敘述雅各的歷史,可能以色列北國的人追想先祖的事,認為耶和華的眷顧必可持久。神應許先祖雅各的地土,應該是永久的。所以他們以為可以繼續在神的恩惠之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亞蘭地」:「巴旦亞蘭」、「米所波大米」,就是今日的「敘利亞」。 ●「逃到」亞蘭地: 創 27:43-28:5 雅各到亞蘭地背後的原因是為了逃避以掃。 ●「放羊」:原文是「照顧羊」。──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12 雅各逃跑】何西阿回到他于十二章一開始最先用過的主題,回到雅各的故事,用來與以色列國將來的苦難與可能的救贖相比較。因此,正如不擇手段的雅各被迫從巴勒斯坦逃到哈蘭,以逃避以掃的怒氣(見:創二十七~二十八章注釋),現在以色列將再次被迫「住在帳篷中」(何十二9)。不過,雅各 / 以色列在亞蘭所建立的新生活與家庭,帶他回到巴勒斯坦,成為以色列人的源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何十二12~13】雅各的事見《創世記》二十九章。雅各作苦工十四年方娶得二妻。他的後裔卻蒙神恩可脫埃及奴役。現在豈可忘恩負義!“先知”:摩西。──《啟導本註釋》 【何十二12~14】本段指出雅各為娶兩個妻子作苦工十四年之久,但他的後裔以色列人卻蒙神的眷顧,得脫離埃及的奴役,因此以色列人應更愛神。但他們竟忘恩負義,所以罪有應得。──《串珠聖經註釋》 【何十二13】「耶和華藉先知領以色列從埃及上來,以色列也藉先知而得保存。」 “先知”。摩西。──《雷氏研讀本》 領以色列出埃及的先知是指摩西(參申18:15, 18)。──《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是藉著摩西,摩西是先知(參閱申十八15起)。他是以色列民族的宗教領袖,引導利未人從事宗教的職事(出卅二25起)。當以色列人好像祖先雅各詭詐犯罪的時候,神藉著先知作糾正的事,以言語警戒與勸勉。「保存」原意為牧養,好似在上一節「放羊」的涵義,因為用字是同一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藉「先知」領以色列從埃及上來:指「摩西」。 ●以色列也藉「先知」而得保存:可能指「撒母耳」或「以利亞」。 ◎這裡引雅各的事蹟只是為了對比之用。雅各為得妻服事人、神藉先知工作,雅各看守羊群、神看守以色列人,雅各娶了兩個妻、耶和華興起兩個先知。── 蔡哲民《查經資料》 【何十二14】「以法蓮大大惹動主怒,所以他流血的罪,必歸在他身上。主必將那因以法蓮所受的羞辱歸還他。」 “他流血的罪必歸在他身上”。以色列將要承受犯罪的後果。──《雷氏研讀本》 以法蓮不聽神一再的警告,惹動祂的忿怒。“流血的罪”可指殺害先知或獻兒女作火祭(參王下十七17)。──《啟導本註釋》 「惹動」實際是使對方憂傷,是申命記論歷史的用詞。由於以色列敬奉偶像,耶和華的心傷痛(申四25,九18,卅一29等)。凡向耶和華不誠的,好似將祭牲不牽到會幕門口。流血的罪必歸到那人身上(參閱利十七4)。 羞辱原是受欺淩或侮辱,甚至到流血的地步。要除去這樣的羞辱,必須以報血仇始可除去(參閱撒上十七26),但是以法蓮的羞辱是自取的,神當然不會為他們除去,好似歸還他們。神是公義的,必照雅各所行的懲罰他,按他所作的報應他(本章二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何西阿書》 ◎神已經盡力保全以色列,派遣先知拯救以色列人,但以色列人終究還是不悔改,他們的行為甚至已經讓造物者受了羞辱,所以神必以羞辱來回報以色列人。 |